近期,中美相继发布声明,关税战继续休战90天。但特朗普政府却没死心,想尽办法怂恿盟友对中国下手,却没想到碰了壁。
据美媒报道,美财长贝森特曾在七国集团会议上抛出一个提议,却引发了一场尴尬的集体沉默。
【美财长一个问题,现场陷入集体沉默】
当时,贝森特直截了当地问:“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对中国实施200%的二级关税?”原以为能激起讨论或者赞同的言语,换来的却是各国领导人集体低头沉默。这里的沉默其实已经道出了问题的实质——美欧在对华经济战略上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难逾越。
德国代表脚上的大众汽车工装靴、意大利官员的杰尼亚定制皮鞋、日本财务大臣的岛村制鞋...这些鞋履品牌背后,是各国与中国千丝万缕的产业链。就像某位欧洲外交官私下吐槽:"让我们制裁中国?那不如先问问我们脚上的中国制造答不答应。"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就是最生动的反面教材。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支付了高昂成本,中国对美出口反倒增长了。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戏码,欧洲政客们早就在备忘录里划了重点。
【中欧产业链相互交融】
中方讲究以理服人,但真挑衅到底线,我们也不是吃素的。以近期中方对欧洲两家银行的制裁为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刀刀见血。
当欧盟以莫须有的"援俄"罪名制裁中企时,没想到中国反手就来了个"精准反击":挑金融命门下手。这两家被点名的银行虽不是欧洲金融巨鳄,但却正好卡在欧盟制裁链条的七寸上。
见对方执迷不悟,中方祭出"三不"杀招——禁止交易、切断合作、冻结往来。这招"点到为止"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让欧洲金融圈感受到切肤之痛,又给后续谈判留了转圜余地。
更绝的是制裁时机,那边美国正张罗"对华关税同盟",这边中国就演示"杀鸡儆猴"。德国工业联合会立刻跳脚警告:"任何与中国脱钩的尝试都是经济自杀!"法国央行行长更直接,说欧洲银行在中国市场赚的钱,比在北美还多三成。
【中国经济的韧性,让特朗普不得不后退】
这记制裁最狠的不是冻结了多少资产,而是撕开了西方阵营的遮羞布:当美国高喊"联合抗中"时,欧洲资本家们摸着自己钱包,集体患上了"选择性耳聋"。
这一点,只怕特朗普也很清楚。此前,美国气势汹汹对中国商品加税,结果呢?中国反手就对美国大豆、汽车、飞机精准打击,打得美国农场主集体上街游行,波音股价腰斩。更绝的是,中国一边打贸易战,一边扩大对美贸易顺差,这记耳光可谓又快又狠。
难怪连《华尔街日报》都吐槽:"特朗普的关税就像回旋镖,最后都扎在自己身上。"这种情况下,欧洲又怎么敢跟着美国轻举妄动呢?美国都承受不起的代价,欧洲自然清楚结果是什么。
美国对俄罗斯搞的"次级制裁",表面上是在围堵普京,暗地里也在借机对中国下手——想用对付俄罗斯那套"金融核弹"来吓唬中国。
【美国民众为关税战支付了高昂成本】
可现实却上演了黑色幽默:当美国财政部把制裁名单越拉越长时,欧洲企业却在偷偷用人民币和卢布做结算。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一边喊着遵守制裁,一边把俄罗斯业务卖给中国公司,
它暴露出一个残酷事实:在利润面前,意识形态就是个临时工。就连最反华的波兰外长,最近被记者拍到用华为手机发推特,删帖时手滑按成了"转发"。
中国这招制裁欧盟银行的妙处,在于精准命中西方联盟的阿喀琉斯之踵。当美国想组建"反华关税同盟"时,突然发现欧洲队友们都患上了"拖延症":德国说要"评估产业链风险",法国强调"战略自主",意大利直接开始谈判一带一路续约。
当美国还在叫嚣和中国打关税战时,其他国家正在悄悄找退路。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尽管此时欧洲选择了拒绝,但威胁时刻存在,一旦美国抛出更大的筹码,谁也不知道这些国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欧洲可能的威胁,中国要时刻警惕】
与其相信其他国家会拒绝美国,不如抓紧时间发展自己,只有中国足够强大,其他国家才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