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近日,五角大楼豪掷4亿美元入股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这一举动引发国际广泛关注,也让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博弈再次成为焦点。
稀土,这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关键资源,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制造,到高精尖军事装备的核心零部件生产,稀土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超60%,而在加工阶段,中国的产量更是占到全球的92% ,近乎垄断。美国地质调查局也曾指出,2020 - 2023年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源自中国 。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美国在稀土领域对中国的高度依赖。
美国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就有美国公司尝试投资15亿美元重启2002年因环保问题关闭的芒廷帕斯矿,试图打破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然而,这一努力在2015年以公司破产告终,美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条具备稳定产出能力的完整稀土产业链。特朗普上台后,更是多次将稀土问题置于重要位置,试图重塑美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
2025年3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动用《国防生产法》提升国内关键矿产和稀土的生产能力。这一行政命令允许为国内关键矿产和稀土元素的加工提供融资、贷款及其他投资支持,还鼓励加快采矿和加工项目的审批,指示内政部优先考虑在联邦土地上进行生产 。特朗普在行政令中直言,美国曾是全球最大的高价值矿产生产国,但如今专横的联邦规定削弱了美国的产能 。这一举措,无疑是特朗普政府在稀土领域的一次重大尝试,旨在减少美国对进口稀土的依赖,增强自身在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力。
除了在国内政策上发力,美国还将目光投向了海外。美国积极在全球寻找稀土资源合作伙伴,试图构建多元化的稀土供应体系。欧洲克里蒂卡尔金属公司就从美国进出口银行获得了1.2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格陵兰南部的稀土项目;美国资源公司也与一家印度公司合作成立合资企业,专注于回收报废产品中的稀土磁体并提取稀土元素 。此外,美国还盯上了乌克兰的稀土资源。乌克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被美国视为关键的50种矿物中,乌克兰至少有20种 。2025年,特朗普政府积极推动与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试图获取乌克兰的稀土等资源,以补偿美国对乌援助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美乌双方在协议签署过程中多次出现分歧,协议的最终落实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在特朗普政府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美国试图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主导地位的急切诉求。然而,现实情况却让美国的努力面临重重挑战。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稀土开采、提炼和加工技术上已经积累了深厚的优势。例如,中国早在1980年代就研发出成本极低的硫酸溶液提取法,这种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稀土产业的竞争力 。而美国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进展相对滞后,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与中国在技术层面的抗衡。
其次,在产业链完整性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上游的勘探开采,到中游的冶炼分离,再到下游的精深加工,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相比之下,美国的稀土产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即便五角大楼此次豪掷4亿美元入股芒廷山口材料公司,也难以在短期内补齐产业链短板,实现稀土产业的全面发展。
再者,从成本角度分析,中国在劳动力成本、电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稀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美国要建立起具有成本优势的稀土产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还体现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对稀土产业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稀土产业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稀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同时,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例如,2025年中国对部分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对全球稀土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美国等依赖中国稀土进口的国家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战略影响力 。
面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强大优势,美国的种种努力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五角大楼投资4亿美元入股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看似是一次重大举措,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投资能否真正改变美国在稀土领域的被动局面,仍存在诸多疑问。有美国业内人士坦言,由于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的稀土市场“几乎没有发展”,融资也面临巨大问题 。而且,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美国要想在短期内打破这种格局,难度可想而知。
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大棋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牢牢掌握着主动权。美国虽然在不断尝试突破,但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其追赶的步伐显得艰难而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