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160多个成员国都收到了消息,8月15日,中方在世贸组织起诉加拿大钢铁等产品进口限制措施。
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加拿大总理卡尼出台钢铁关税配额措施,简单点说就是限制外部钢铁进入本国市场,这明显跨过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红线。
然而,中国的反击不仅是重压如山,更彻底让加拿大明白,这场“枪挑大象”的闹剧代价有多大。
2024年10月,加拿大政府突然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车加征100%的关税,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针对电动车行业的制裁,还同时搭配了对中国钢铝行业的“精准打击”。
除了直接关税上调25%,加拿大政府还对中国的钢铁进口设限,配额只有2024年的一半,甚至对超出配额的部分开出了高达50%的附加关税,而凡是沾上中国元素的钢铁,不管是从越南转口,又或者是在墨西哥重新加工,统统逃不掉25%的额外关税。
加拿大官方的解释是“保护本地产业”,但放大到更大的国际舞台来看,这只不过是美国遏制中国政策中的最新一环。
过去几年,不论是炒作“中国威胁论”、非法拘押中国华为高管,还是军舰穿越台湾海峡、“散布AI干预大选谣言”等一系列刺耳的外交行为,加拿大几乎次次紧跟美国步伐。
这一次,加拿大选择剑指中国的电动车、钢铝产业,与其说是单纯的经济考量,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博弈”的投名状。
而加拿大赌上的是,自己能够在美加经贸一体化的格局下,靠跟随美国实现利益置换,对此中国的回应几乎是电光火石之间。
对外界而言,看似中国在忍耐加拿大的种种挑衅,但事实上,就像老农耐心观察田间的病虫害一样,一旦出手就是雷霆一击。
2025年7月底,加拿大对中国钢铁的限制政策刚刚落地,紧接着在8月15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向WTO提交申诉,起诉加拿大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干涉自由市场,实施“单边保护主义”。
一时间,世贸组织的160多个成员国全都接到了中国的通知,而这样以规则为武器亮出的“重锤”,并不是中国的唯一手段。
实际上,早在2024年,中国就已经对加方的行为产生了明确的针对性反击,比如针对加拿大油菜籽行业存在的倾销行为,中国商务部开出了75.8%的反倾销“保证金”标准。
这意味着加拿大相关企业每出口到中国的油菜籽,都得预先缴纳几乎等价交易总额的保证金,导致加拿大高达20亿美元的油菜籽产值,在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中国这个核心市场。
根据行业数据,失去中国市场后,加拿大的油菜籽价格在国际市场暴跌,出口商不得不接连降价,将商品转出口至东南亚、南韩。
然而,由于市场适配率有限,加拿大农场主的收益锐减,库存和亏损快速积压,剧痛之下的加拿大农业巨头,出现了高层集体请辞的局面。
不仅是油菜籽,加拿大出口至中国的水产品、猪肉、豌豆等主要农产品,也因关税率直线飙升而遭受重创。
即使在相对小众的市场领域,中国也用行动表达出“寸土不让”的态度。例如对加拿大钢铁的超限量部分直接征收25%-50%的额外税款,并启动多领域的进口歧视调查。
中国不仅在一场场的经济战役中层层击溃对方,还给全球贸易伙伴甩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规则是底线,你可以玩火,但别想无伤全身而退。
如果说中国的反击是外因,那加拿大自己的各种“奇葩操作”就是内因了,而如今的加拿大,似乎正在为曾经的短视外交和过度依赖美国,付出代价。
表面上看,加拿大与美国是贸易顺差国,甚至每年对美出口顺差高达1023亿美元,其中40%是能源。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互惠”的经济模型,但加拿大忘了,特朗普时期的美加经贸关系早就出现了实质裂痕。
特朗普上台后,直接对加拿大钢铝征收25%-35%的高额关税,还将“美国优先”政策的矛头对准曾经的盟友加拿大,甚至侮辱性地表示“加拿大应该成为我们第51个州”。
在能源、钢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因为美国的步步紧逼,加拿大一部分支柱产业已经濒临崩溃,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加拿大却火“力”全开,转而针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显然,这种“马前卒心理”带来的后果,就是两面夹击却无人援助的孤立困境。
2025年,加拿大失业率飙升至7.4%,GDP增长更是仅剩1.2%。农业和制造业的萎缩,已经开始波及到中小企业和家庭的日常开支。
面对这样的经济泥潭,加拿大总理卡尼显得异常尴尬,在反击中国的表态上,他一直强调“维护本地产业”,但面对公众质问时,他却始终拿不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加拿大农业部希望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处理贸易局面,但几个月下来,出口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更有意思的是,加拿大自始至终没能整明白:短视的外交政策,早已掏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中国一边用贸易绳套牢,另一边却在与美国展开新一轮的协商。
这种动态的平衡关系,给了美国企业喘息机会,却让加拿大更加局促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