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渡Daily
未曾想,AI制药时代竟然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扑面而来。盈利能力的质变,使晶泰从“故事驱动”转向“现金流验证”阶段。晶泰的崛起,同时也再次映射中国创新药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当传统药企还在优化旧路径时,晶泰已铺设新轨道。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盈利拐点是起点而非终点,晶泰今日的300多亿市值,或许只是AI重塑制药工业的开篇序曲。
不断高调
晶泰与生物制药公司DoveTree达成总规模约470亿港元(约合59.9亿美元)的管线合作协议,在今年的夏天创下了AI制药领域BD新纪录。
具体来看,根据协议,晶泰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DoveTree将获得以上产品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得益于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的到账,晶泰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正面盈利预告:2025年上半年,其综合收益将不少于5亿元,同比增加约387%;预期将转亏为盈,净利润约1.2亿元,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经过发酵,晶泰在资本市场上收获了近50%的涨幅。但在今年4月份之后开启的生物医药大行情中,这点涨幅似乎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崭新的AI制药时代已经快步走来。晶泰的这笔订单总交易规模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一笔AI制药交易,但其意义远超财务贡献——它标志着AI制药从技术概念迈入规模化变现时代,在AI制药商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地位。
实际上,这一巨量的License-out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事有先兆。
早在2023年8月,晶泰便与石药集团在AI制药领域达成战略合作。两大各自领域的巨头“联姻”,核心目标很明确:石药集团拿出多年积累的药物研发经验,晶泰则贡献其量子物理算法+AI预测模型+机器人自动化实验平台,双方共同筛选针对癌症、神经疾病等高需求领域的创新药。
此后,石药集团在AI制药领域仿佛插上了翅膀一般,腾空而起。
合作后不到1年,石药集团就推出了AI设计的抗癌药SYH2039,并很快被百济神州以18.35亿美元总交易额收入囊中;2024年10月,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协议,阿斯利康将临床前创新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剂YS2302018,交易总额达19.2亿美元(1亿美元首付款);2025年6月,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再次达成一项战略协议,阿斯利康拟将依托石药集团所拥有的AI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致力于发现并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首付款1.1亿美元的预付款,里程碑付款达52.2亿美元。
石药集团的这些BD背后,都有晶泰科技的身影。
大鹏一日同风起,这么多重磅事件的发生,让人不禁有些焦虑:曾经判断还远未成熟的AI制药时代怎么来得如此之早?
AI制药发展历程
人类在病魔面前虽然开发了大量药物,但仍有70%的病症缺乏对症药物和治疗方案。曾经的“双十定律”(10亿美元、10年研发周期)也随着大量已发现靶点和通路陆续成药,使用传统药物发现方法开发新药的难度越发加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成式AI的诞生,将大幅降低药物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更好的药品,更大的病症覆盖率将成为可能。
AI驱动的解决方案正在成为研究疾病作用机制和药物靶点结合的新工具,并在研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能显著降低成本,靶点命中生成阶段得益于AI的预测能力可达到56%。
梳理发展历程,AI制药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基础研究期(1990年-2021年),AI制药行业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初步应用的转变;初步拓展期(2013年-2017年),生成对抗网络等新型神经网络结构的出现,为药物分子生成与靶点预测等提供了新的工具;技术提升期(2018年-2019年),IBM Watson和DeepMind的AlphaFold分别在临床试验匹配和蛋白质结构预测上取得重大突破,引发了一轮投资热潮;快速扩张期(2020年-至今),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全流程和疾病诊断等领域,企业多元化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
AI制药发展历程
来源:海通国际证券研报
分阶段来看,2009年至2017年为缓慢发展阶段,2018年至202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AI辅助药物发现领域的出版物数量在2020年超过1000篇,仅在两年后的2022年就超过了2000篇。引用方面,2020年至2023年,该领域每年的引用次数增加到1-2万次/年。2023年,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发现领域有2447篇出版物被引用64137次。
从国别视角审视,美国以最多的AI辅助药物发现领域贡献文献数量占据首位,中国紧紧跟随其后,两国在全球范围构成第一梯队,相较于其他国家,领先优势极为显著。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7.92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7.58亿美元,预计2026年其市场规模将提升至29.94亿美元;国内市场方面,根据融资中国的数据,国内AI制药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0.67亿元开始增长至2024年的5.62亿元。
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报
已逐渐形成规模的AI+制药路径有三个:AI+SaaS、AI+Biotech、AI+CRO。
AI+SaaS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AI辅助药物开发平台,主要用一套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平台为企业赋能;AI+CRO是指通过技术服务外包方式与下游共同推进管线并获得服务收入,更聚焦于产业赋能;AI+Biotech则是以自研药物管线同时以自主/授权/合作推进管线上市,利用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寄希望于AI制药带来的效率突破。
这三种模式都各有短板。第一种模式下,AI沦为技术平台,拼的是技术实力,包括算力、数据、算法等,应划入IT行业范畴;第二种模式可称之为AI化的CRO,限于临床前阶段;第三种模式需要的资金程度可能难以想象,从目前Biotech融资数十亿仍难以看到成果的现状看,如果再加上AI的搭建,再到产出,可能性价比不高。
但是晶泰科技正在以巨额的BD,重新定义AI制药的发展模式。
显著的先发优势
晶泰有多强,从其股东结构便可一窥一二。
上市主体晶泰控股的股权结构虽然分散,但主要股东份量十足。大股东腾讯通过意像架构投资持股12.91%,红杉中国持股7.80%,五源资本实体持股7.51%,中国人寿通过国寿成达持股6.91%。
腾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公司不少,但担当大股东的公司并不多。如此看中晶泰科技,可见其实力不俗。
晶泰建立了一个专有综合技术平台,集成高性能云计算赋能的计算机工具,包括基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人工智能,用于干实验室计算评估和机器人自动化的湿实验室实验,利用湿实验室生成的实验数据改进干实验室计算,并通过干实验室计算中获得的见解提高湿实验室的效率,同时湿实验室积累的大规模、高质量且一致的数据为形成包含感知、生成、预测、决策、计划和执行的闭环大模型提供基础。
主要业务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专注于识别和开发对特定疾病相关靶点表现出药物活性功能的分子,提供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解决方案,从靶标验证、苗头化合物识别、先导化合物生成、先导化合物优化至临床前候选药物推荐,涵盖小分子、抗体、多肽、ADC、PROTAC等多个模态。
闭环综合技术平台结构
来源:年报
业务模式主要为药企和科研机构提供模块化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或合作开展新药研发,收入为服务费或合作项目首付款/里程碑/销售分成等,也就是上文所述的AI+CRO。
谈到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提晶泰的基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方法。
这种方法源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用于计算药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在分子和原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力,被认为是下一次技术突破,将对药物研发产生重大影响。与常见的需要充足实验数据的人工智能方法不同,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能够自行生成可扩展的数据,克服了药物研发早期阶段的数据匮乏问题,并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它不仅为化学和生物对象及其相互作用提供更相关的模型,还可以在没有任何训练集的情况下计算出超越现有行业知识和数据的分子特征,从而显著改善早期药物发现。此外,基于量子物理的算法还能指导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高效发现创新候选药物。
晶泰还开发了一种名为ProteinGPT的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生成工具,它专门用于预测和筛选蛋白质序列。通过整合大型语言模型(LLM)到算法中,ProteinGPT能够生成满足特定标准的蛋白质候选药物。
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已有16家与晶泰产生了合作。
结语
在过去不久的生物医药资本寒冬中,中国AI制药赛道其实过得相当惨。一批AI制药赛道公司遭遇裁员甚至破产清算,晶泰顶着中国AI制药第一股也经历了惨烈的破发,但这一切在2025年这个夏天彻底结束了。作为AI+CRO,晶泰常常被人们用来和药明康德这样的CRO公司类比。但事实上,晶泰跟CRO公司的基因和规划不一样,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从长远的想象力看,甚至要比CRO高出几个量级。后续发展如何,药渡还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晶泰控股公告、年报、官网等
2.国投证券、海通国际、中信证券、东吴证券、国信证券等研报
3.《AI制药第一股炼成记》,经济观察报,2024-6-15
4.《晶泰科技与微软中国达成战略合作 以AI和机器人推动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中国证券报,2024-12-16
5.《晶泰科技向总书记汇报:AI实验室破解制药困局》,上观,202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