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已构建起海陆空铁一体联动的枢纽体系,图为繁忙的盐田港码头。 (本报资料照片)
深圳商报记者 陈发清
全球化日益深入,要素流通网络的构建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深圳通过构建海陆空铁一体联动的枢纽体系,已经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全球要素流通网络,成为全球供应链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海陆空铁一体联动
深圳的海上运输网络一直以其庞大的港口体系和高效的航线拓展能力著称。深圳港作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今年上半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23.23万标箱,同比增长10.8%,增速领跑全国主要港口。270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全球6大洲12大航区,其中30条跨境电商海运快线成为新增长点。跨境电商快线不仅让中国智能家居产品直达全球,物流时效和成本也均大幅降低。特别是盐田港区新增的南美、中东直航航线,使深圳成为华南跨境电商出口的第一选择。深圳港还是中国海运出口的最后一站,是海运出口的重要枢纽,核心港区盐田港是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首选停泊地之一,承担着全国对美出口逾四分之一的货量。湖南、江西、重庆等中部省份通过内陆港聚货,经海铁联运,每天都有满载内地货物的火车直接驶入深圳港口,实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打通“内陆—港口—海外”的链条。
陆上运输方面,深圳的中欧班列已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物流通道。截至2025年7月21日,中欧班列(深圳)已开通27条出口线路,上半年累计发运出口班列85列,装载货物4.4万吨。其中,2024年开行的731列班列,货值达到25亿美元,每周2~3列的稳定运营,为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中吉乌国际铁公联运班列的开通,通关效率提升了30%以上,进一步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以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的“湾区号”中欧班列为例,该班列自2020年首发以来,已成功开行超过500列,运输货物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有效保障了大湾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安全。
航空运输是深圳构建全球要素流通网络的另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深圳机场客运吞吐量达到325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货邮吞吐量达到98.3万吨,同比增长14.1%;航班架次达到22.1万,同比增长约7.2%,均创下了机场开航以来同期新高,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货运板块,2025年上半年,深圳机场重点加密欧美、东南亚等主要货运航线,新开通至迈阿密、德里、雅加达3条国际货运航线,加密芝加哥、曼谷、迪拜等12个国际货运航点,国际及地区货运通航城市增至43个,全球货运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深圳机场已与全球63个货运航点建立稳定联系,初步形成辐射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同时,聚焦跨境电商运输市场,引进了3家国际货运航空公司,与希音等跨境电商头部企业深化合作,为深圳企业出海提供了更便捷的空中通道。上半年机场国际及地区货量近50万吨,取得同比增长16.3%的优秀成绩。
数据交易全国居首
在数字与信息流通领域,深圳的数据跨境交易额在2024年达到3.12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河套深圳园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在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方面,实现人员、物资、资金、数据的跨境便捷流动。数据交易方面,河套深圳园区内的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数据交易规模超过150亿元,跨境数据交易规模超过2.5亿元,均位居全国首位。此外,园区还吸引了超过5000家的合作主体,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形成了广泛的合作网络。
此外,今年7月7日,前海发布了深港数据跨境三大产品。其中,深港数据中心通过“物理隔离+专线”技术,实现深港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致力于解决香港高校、企业和公营机构对海外云服务依赖的问题,大幅降低香港企业算力与存储成本。香港路劲基建有限公司作为首个签约客户,实现了产品商业化落地。前海医疗跨境数据空间以数据空间技术驱动大湾区价值医疗,通过医院与保险数据互通,提升港人北上就医效率和保险理赔速度。企业出海数据跨境合规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出海面临的外规复杂多变、数据规模多样、敏感实时等痛点问题提供跨境合规路径选择、风险评估、AI智能检测与脱敏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当前,数据可确权、可流通、可交易正构建深圳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通过海陆空铁一体联动的枢纽体系,构建了通达全球的要素流通网络,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为全球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深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其全球要素流通网络必将更加完善,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