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的美印关系就像一部狗血剧。这边莫迪还在琢磨着怎么跟美国讨价还价,那边特朗普已经抡起关税大棒砸了过来。更有意思的是,正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要一条道走到黑时,鲁比奥突然跳出来唱反调,这波操作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要捋清楚这事儿,还得从石油说起。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印度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就像个闷声发大财的主儿。以前买俄罗斯石油还不到自家进口量的1%,现在倒好,一口气涨到了42%。你以为它是单纯缺油?错了,人家是把低价俄油炼制成成品油,转头就高价卖给欧盟,这波"印度式套利"操作,把美国气得够呛。毕竟欧盟原本是美国能源企业的地盘,现在被印度抢了生意,换谁都得急眼。
美国急眼的后果,就是关税大棒直接往印度头上招呼。8月初,特朗普大笔一挥,宣布对印度商品额外加征25%的关税,算下来总关税直接飙到50%。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印度近70%的对美出口产品都会受影响,像纺织业、珠宝业这些靠出口吃饭的行业,几百万工人的饭碗可能都保不住。莫迪这边还没来得及亮出自己的筹码,就先挨了一记闷拳,心里能服气才怪。
更让印度窝火的是,美国不光动手,还动嘴。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里指名道姓地说印度"在冲突期间搞套利,不可接受"。可转头被问到为啥不对中国用同样的招数时,他又说"情况完全不同"。合着美国的规矩是看对象下菜碟?印度心里跟明镜似的,美国自己每年从俄罗斯买几十亿美元的化肥和铀,却不许别人买石油,这双标玩得也太溜了。
这边关税的事儿还没消停,美国又来一招釜底抽薪。原定于8月25日到29日去印度谈判的贸易代表团,说不去就不去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想逼着印度服软。毕竟美印贸易谈判早就卡在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准入这些敏感问题上,美国觉得自己占理,想靠取消谈判拿捏印度。可印度也不是软柿子,莫迪在独立日演讲里明着暗着说"不会在农民利益上妥协",这态度摆得够清楚了。
莫迪这股不服气的劲儿,可不是光嘴上说说。你美国加关税,我就取消11%的棉花进口关税,算是给个台阶,但想让我在俄油和农业问题上让步,门儿都没有。民间更是直接,莫迪的支持者们开始喊着要抵制麦当劳、可口可乐这些美国牌子,虽然动静不算太大,但意思传达到了——别把印度逼急了。
要说印度最硬核的反击,还是在政策和外交上。莫迪现在一门心思搞"印度制造",又是说年底要推出自家的半导体芯片,又是要搞税制改革,摆明了要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外交上更明显,以前还跟美国眉来眼去,现在转头就跟中俄热络起来。有消息说莫迪月底要访华,跟普京也打得火热,这明摆着是告诉美国:离了你,我照样能玩得转。
就在美印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鲁比奥突然冒出来说句公道话,着实让人意外。要知道特朗普身边的人,像纳瓦罗,早就放话威胁印度"再不跟美国保持一致,就断了军事供应"。鲁比奥却反其道而行之,说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太不明智,纯属把印度往中俄怀里推。这话听着像是替印度说话,其实还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毕竟印度在亚洲这盘棋里,还是个挺重要的棋子,真把它逼到对立面,美国得不偿失。
现在的美印关系,就像两只互相试探的刺猬,想靠近又怕扎着对方。印度这边,已经琢磨出了应对的法子:一边跟美国好好谈,能争取一点是一点;一边给受关税影响的行业找补点损失;最关键的是,赶紧找新的出口市场,跟英国签了自贸协定,还在跟欧盟谈,就是不想再被美国卡脖子。
接下来的重头戏,可能是9月底的联合国大会。据说莫迪和特朗普可能在那儿见一面。到时候俩人是能坐下来好好聊,还是会吵得更凶,现在还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不会轻易放弃买俄罗斯石油,美国也舍不得真把印度彻底推开,这拉锯战怕是还得持续一阵子。
说到底,这事儿其实就是美国霸权和新兴国家利益撞上了。美国总想着让别人都按自己的规矩来,可印度这些年发展起来了,也想有自己的话语权。莫迪不服气,美国不让步,鲁比奥跳出来打圆场,这出戏还挺有看头。至于最后会怎么收场,估计不光是美印两国,连中俄、欧盟都在盯着呢。毕竟在这个相互牵连的世界里,两个大国闹别扭,影响的可是整个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