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最新财报给市场泼了盆冷水:二季度营收下滑 4%至 327 亿元人民币(约 46 亿美元),创近三年来最大跌幅。拖累来自核心搜索业务放缓与广告主信心不足;不过,受长期投资收益提振,净利润却逆势增长 33%,与市场此前“会下滑”的共识相左。
数据上也能看到这种结构性挤压:广告收入同比下滑 15%,而非广告收入在云需求带动下同比增长 34%。增长的方向对了,但利润率未必好看:本季整体毛利率降至 43.9%,同比下行 7.8 个百分点,较预期差 120 个基点。原因并不神秘——云是增量,云也是低毛利增量。当业务结构向云与 AI 服务倾斜,利润表的“颜值”往往会先变难看,然后才等待规模与效率拐点。
百度的“信息入口”护城河同样在变窄。用户时间正被 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切走,意图型搜索被内容分发 + 社区搜索不断蚕食。生成式 AI 搜索确实是新入口的希望,但仍有两道硬门槛:第一,成本门槛——大模型推理显著抬高“每次检索”的单位成本;第二,商业门槛——广告从“关键词匹配”转为“对话场景”后,投放与归因体系需要重建,广告主教育期不会短。
百度的机会在于把“问答质量”做出差异化,并用闭环工具(工作流、表格、代码、检索增强等)把搜索从“给答案”进化为“把事办了”;但这意味着产品与商业化的系统性重构,用一个季度的财报去评判,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与搜索的“慢变量”形成对比,百度的 Apollo Go 无人出租车在跑“快变量”:二季度订单量翻倍至 220 万次,今年 8 月累计突破 1,400 万次。同时通过与 Uber、Lyft的合作加速海外触达,在香港试点,并计划最早今年落地新加坡、马来西亚。这组动作的商业逻辑是清晰的:先做供给规模与安全记录,再叠加聚合平台的需求侧分发。但别忘了两件事:其一,Robotaxi 的资本开支与运维成本天然偏重,脱手安全员、提升车辆利用率与扩张单城规模,才是单位经济拐点的关键;其二,海外运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监管与本地化能力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