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新闻
文 | 壹览商业 蒙嘉怡
编辑 | 木鱼
从“港股上市”到“再等 3 年”,甜啦啦的2025,卡在了哪一步?
2023年9月,甜啦啦在安徽蚌埠举办了合作伙伴大会,会上,甜啦啦创始人、董事长王伟透露,甜啦啦正在接受券商辅导,计划2025年实现港股上市。
不过,2025年1月,甜啦啦海外负责人黄满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甜啦啦最起码还要晚个3年再上市,接下来公司将着力于供应链、信息化、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突如其来的“急刹车”,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门店数三连降,海外扩张折戟
一位投资人告诉茶咖观察,上市窗口后移,往往是企业发展遇阻的信号——要么合规性存在瑕疵,要么业绩未达预期导致估值承压。后者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时间优化业绩,等待更有利的资本市场窗口。
那么甜啦啦目前的情况如何?
从门店数量看,扩张陷入停滞。公司曾计划2024年突破“万店”大关,但现实却背道而驰。据壹览商业统计,其国内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6748家,下滑至2024年底的6233家,并在2025年6月进一步收缩至6178家。
与此同时,扩张速度也显著放缓。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3年新开2935家,2024年骤降至1908家,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623家。
海外布局也不及预期。王伟在2023年曾保守预计,2024年甜啦啦将在东南亚开设500门店,但截至2025年6月,其海外门店仅有200家,完成度不足一半。
营收规模的差距则进一步暴露了增长短板。黄满义在2024年10月透露,2023年甜啦啦营收超过20亿,2024年冲35亿。然而,对比已上市同行,2023年头部品牌营收均超30亿元,甜啦啦已显落后;2024年除沪上阿姨外,多数同行营收突破45亿,差距持续拉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层为2025年定下“破百亿”、三年五百亿、五年千亿的宏大目标,在门店存量下滑、新增放缓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激进。
甜啦啦的增长引擎,究竟在何处卡了壳?
供应链存在硬伤,物料价格高出30%
王伟曾坦言,甜啦啦发展初期模仿过蜜雪冰城,如今已走出差异化。但深入拆解商业模式便会发现,两者核心逻辑高度一致——均为To B盈利模式,不靠卖茶饮赚钱,而是通过向加盟商销售原材料、配料、包装赚取差价,同时收取一部分加盟费,但是占比较低。正如蜜雪冰城招股书所示,其94%收入来自商品销售。
也就是说,蜜雪冰城与甜啦啦的盈利核心,均在于通过规模化采购或自产,以低成本获取原料,再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卖给加盟商,赚取差价。这意味着,供应链的广度、深度与效率,直接决定品牌的成本优势和加盟商的盈利能力。
在供应链建设上,蜜雪冰城已构建起“护城河”。蜜雪冰城有五大生产基地,可提供包括糖、奶、茶叶、咖啡、粮、小料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而这也基本覆盖了蜜雪冰城的原料需求;自建仓储与配送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快4个小时就能将原材料送达终端门店,供应链体系完善且紧密。
甜啦啦则采取“部分自产+规模化采购”模式。虽在蚌埠总部设有生产基地,拥有部分原料和包材工厂,多地布局分仓、茶基地及果园,但供应链的覆盖广度、配送时效与成本控制,与蜜雪冰城差距显著。有行业人士表示,蜜雪冰城几乎掌握了国内柠檬的定价权,自产的糖蜜和果蜜的包装瓶成本也比外购低49%。
而与此同时,王伟曾表示,甜啦啦在自建杯子厂之后,不再自建工厂,反映出品牌对重资产、长周期供应链投入的谨慎态度,将长期依赖外部采购与合作,在关键原料的议价权、生产成本的绝对控制力上难以与蜜雪冰城匹敌。
这直接导致其物料成本高企,并将持续性的成本劣势固化在商业模式中。壹览商业获取的加盟商物料价格对比显示,甜啦啦关键原料及包材价格普遍高于蜜雪冰城,部分包材价差甚至高达数倍。
供应链的成本劣势,最终无可避免地传导至加盟商端,侵蚀其利润空间。
加盟商承压
成本高企的同时,甜啦啦的产品售价却未形成优势。对比显示,甜啦啦有12款产品与蜜雪冰城同质同价,甚至部分产品售价更低:草莓圣代、奥利奥圣代、芒果圣代售价5元,较蜜雪冰城低1元。
在物料成本显著高于对手、售价却持平甚至更低的双重挤压下,加盟商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多位加盟商反馈,实际到店毛利率仅40%左右,外卖更低,综合下来毛利率约30%~40%,远低于品牌方宣称的55%。与之相对的,根据蜜雪冰城招股书数据测算,门店毛利率在58%左右。
单店营收的不稳定性、选址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剧经营压力。茶咖观察走访了多位加盟商,即使在消费旺季,区域间、点位间的业绩表现“冰火两重天”:在山西、吉林、辽宁等部分区域,门店日销不足200杯,以10元的客单价计算,月营收6万左右;个别选址不佳的门店,日营收甚至不足800元。再扣除房租、人工、水电、平台抽成、物料等固定成本后,净利润可能为负或微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占据核心商圈或优质点位的县城/乡镇门店,旺季月净利润可达1.5万,展现了理论上可能的盈利水平。这种巨大的业绩差异,意味着加盟商的投资回报极度依赖品牌的选址能力。
更让加盟商焦虑的是区域保护政策的收紧。随着品牌扩张,甜啦啦将合同保护范围缩小至约200米,区域内竞争加剧,优质点位成为稀缺资源。不同品牌之间、新老加盟商之间对黄金位置的争夺更加激烈,抬高了优质铺位的租金成本,进一步侵蚀利润。
同时,品牌强制要求门店每三年由总部重装,且装修费用被指高于市场价,形成周期性资金负担。
品牌认知度不足则让获客难上加难。以抖音为例,截至8月7日9时,甜啦啦系列账号的最高粉丝量仅达到216万,而蜜雪冰城为536.5万、古茗为1561.5万,茶百道为1505.6万。在更符合甜啦啦和蜜雪冰城下沉市场调性的快手上,甜啦啦也只有98.2万粉,而蜜雪冰城为1413.2万。这一量级的差距,直接反映了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渗透度和线上营销效果的显著落差。
由于声量较弱导致消费者对品牌感知度较低,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很少在网络上看见甜啦啦的品牌信息,甚至以为是杂牌或不知名品牌,加盟商获客成本高,面临同行竞争时就有被“碾压”的风险。多位加盟商反馈,一旦门店附近出现蜜雪冰城,甜啦啦的生存压力陡增。
为此,甜啦啦开始到处找补,最直接的方式是借助圈层的影响力,聚焦动漫文化与外卖平台的联名活动,如携手环球影业热门IP《驯龙高手》联名,通过武林快闪、《长月烬明》公益联动、龙湖音乐节等活动,频繁在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放大品牌声量,然而,这类营销活动对实际门店客流和销售的拉动效果尚不明朗,短期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成本高、营收不稳定、保护弱、负担重、品牌支持有限,多重压力叠加导致加盟商盈利困难,投资回报预期下降。网络上已开始出现加盟商公开“劝退”的声音,这对品牌的招商吸引力和市场信心构成了直接的打击。
除了严峻的外部业务挑战,甜啦啦内部亦暗流涌动。茶咖观察独家了解到,甜啦啦总部中高层领导更换频繁;部分部门搬迁至上海,内部人员流动大;公司尝试引入日式管理方法,精确到小时检查岗位工作饱和度,反而带来形式主义工作,导致效率下降。
这种内部的不稳定性和管理方式的争议,无疑为公司的战略转型和日常运营增添了额外的变数。
上市推迟是争取调整窗口期
综合来看,甜啦啦上市延期是增长瓶颈与结构性挑战下的被动调整。
其核心矛盾在于,在To B的商业模式下,供应链能力未能有效支撑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导致加盟商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盈利困难,进而从根本上拖累了品牌整体的扩张速度和健康度。
缺乏强劲且可持续的业绩增长作为支撑,缺乏清晰可见的盈利改善路径,投资者的信心将难以建立。强行推进IPO,其最现实的风险便是市场认可度不足——反映在股价上,极有可能遭遇冷遇甚至破发。
因此,未来三年,甜啦啦能否在供应链效率、成本控制等核心能力上实现突破,重塑加盟商盈利空间,并有效提升品牌认知度与运营效率,是其能否最终赢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关键所在。上市之路的“急刹车”,实则是为生存与发展争取关键的调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