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韩峻峰教授联合上海伟赛智能有限公司申报的《糖尿病足全病程管理的个案智能诊疗决策系统建设》项目正式获批上海市卫健委智慧医疗专项。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是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行动的生动实践,更标志着我国在糖尿病足防治领域即将借助科学智能实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双重突破,为开创糖足全病程闭环管理新模式、降低复发率、截肢率和死亡率注入强大动力。
直面防控痛点,多方携手破局
我国糖尿病足防治仍面临着严峻的“一重三大”挑战:超1500万的高风险人群构成庞大患者基数、年死亡率高达14.4%、医疗花费比普通糖尿病并发症高出50%-200%;传统诊疗模式存在基层筛查能力薄弱、多学科协作不足、居家管理缺失等短板,导致年复发率高达31.6%。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它可以帮助进行早期筛查和风险评估,辅助医生诊疗决策和康复管理,确保患者的长期健康。
2024年3月,经过前期调研、论证等环节,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由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领衔成立医院糖尿病足病中心,联合创面修复科、足踝外科、介入科等优势学科,形成“内外科协作,一站式诊疗”的特色模式。本项目邀请到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刘路教授团队主导AI算法研发,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陈文明教授团队负责生物力学参数分析与步态矫正模型构建,伟赛智能——国内神经退行性疾病AI筛查领军企业,自主研发多模态混合专家(MoE)模型。多方携手,构建起 “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 的完整创新链条,共同推动糖尿病足管理范式的升级。
三重突破显现,重构诊疗新路径
该项目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对传统诊疗路径的三大突破性重构上。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项目的推进将显著提升诊疗精准度。据测算,只要系统误诊率每降低10%,每年就能节省超15亿元的医疗支出,同时避免3万例非必要的截肢手术,极大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与家庭负担。技术革新上,项目首创的“扩散-因果协同增强”算法堪称一大亮点。该算法能将碎片化数据有效智力密度提升3倍,从而更精确地预测创面愈合时间,为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而在提升医疗能力方面,项目借助联邦学习技术,可使社区卫生中心的模型效能达到三甲医院水平的90%。这一突破将有力推动分级诊疗的实现,让更多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全链条管理发力,打造智能生态系统
项目的技术亮点,聚焦于为患者打造“筛、转、治、随”的全链条管理生态系统。高危足预警系统通过集成可穿戴设备与专科大模型,创新采用“问卷+视频+智能硬件”的方式实现居家筛查,预警敏感性高达92%,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创面辅助决策系统则融合22维动态要素,构建出精准的截肢必要性评估模型,准确率超过90%,可有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情况。居家康复平台的打造同样意义重大,平台基于跨机构联邦学习技术,能动态优化步态矫正方案,经实践验证可使患者复发率降低50%,为患者的长期健康保驾护航。
据了解,该智慧医疗专项预计于2028年完成。届时,全球首个糖尿病足多模态数据集有望发布,一套基于糖尿病足诊疗场景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将正式成型。同济医院糖足中心也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成为AI技术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的典范,为“健康中国2030”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控提供智慧医疗应用实践的全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