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仅1.55%,上海华瑞银行同期产品却给出2.35%的高利率,悬殊的利率差让储户们既心动又犹豫。
“一年前还能找到3%以上的存款产品,现在超过2%就已经是宝贝了。”一位在社交平台上搜寻高息存款的投资者感叹道。
随着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字头”,部分中小银行却逆势推出利率超2%的大额存单,成为低利率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这些高息存款产品,迅速成为储户们追逐的焦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存款格局。
随着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跌破1%,活期存款利率更是低至0.05%。
1
在整体利率下行的环境中,中小银行正成为高息存款的“最后堡垒”。
上海华瑞银行推出利率达2.35%的2年期大额存单,贵州银行3年期利率为2.45%,苏商银行3年期产品利率为2.3%。
相比之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明显偏低,工商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仅1.55%,1-2年期产品更是低于1.3%。
这种明显的利率差,让中小银行的高息产品格外引人注目。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7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0.943%,1年期为1.278%,2年期为1.369%,3年期为1.702%。
中小银行之所以能够提供明显高于大型银行的利率,核心在于市场竞争格局的不对称。
它们在品牌影响力、客户基础和业务多元化方面与大型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只能通过利率溢价吸引对利率敏感的储户。
近期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放缓,而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投资渠道的资金流入显著增加。
存款流失的压力,使得中小银行不得不采取高息策略。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非息收入薄弱,业务发展长期依赖于存款增长。
2
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的背后,则是规模扩张与风险积累的平衡难题。
比如某民营银行资产增速达17.11%,为支撑这种资产扩张需求,银行不得不依赖高息揽储,形成“规模扩张成本上升利润压缩”的恶性循环。
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多家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存贷利差倒挂压力持续加剧。
监管政策趋严也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2024年央行严禁手工补息行为,2025年地方监管进一步明确禁止赠送实物、发放加息券等揽储手段,传统揽储模式难以为继。
储户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中小银行的高息策略能持续多久?从多方面来看,这种高息揽储并非长久之计。
央行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市场利率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这意味着,未来利率可能进一步走低。
短期来看,高息揽储虽然能够吸纳存款资金,但会增加银行负债成本,加剧银行息差收窄的困境。
过高的负债成本会侵蚀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长期稳健经营。
业内专家认为,中小银行需破除“规模至上”思维,转向强调质量优先和资本节约型发展。
3
面对中小银行的高息存款,储户应该如何选择?我认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流动性风险。多数高息存单不可提前支取,即便支持转让也有门槛,比如无锡锡商银行要求持有满365天才能转让。
如果储户急需用钱,可能面临利息损失。
其次是信用风险。尽管存款保险制度会对50万元以内本息全额赔付,但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
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200家中小银行通过合并重组化解风险,储户应该控制单家银行存款规模,无论利率多高,单家银行存款不超过50万元,充分利用存款保险保障。
另外,还需考虑资金用途匹配。如果3年内有大额支出计划,不适合盲目跟风长期的产品。可将30%资金配置2-3年期高息存单,70%留作灵活支取的现金管理工具。
截至8月中旬,市场上仍有少数中小银行提供超过2%利率的大额存单,但门槛和限制条件越来越多。
某银行的APP上,2.3%的3年期大额存单仍有额度,但注明“银行有权提前赎回”的条款令人敬畏。
监管趋严和息差压力之下,这类高息产品正在减少,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其实也很容易得到答案。
储户应当根据自身资金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配置不同期限和类型的存款产品,避免为追求略高的利率而牺牲流动性或承担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