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只鸡卖1999元?这事儿要是搁清远老乡耳朵里,能直接把手里的白切鸡吓掉地上——“我们这儿养一年的走地鸡,48块都嫌贵,上海这是给鸡镶了钻还是镀了金?”但等餐厅慢悠悠掏出“9寸金钩翅”的账本,网友又集体沉默:合着闹了半天,咱骂错了?不,可能骂得更对了——当“半只鸡”成了引流的幌子,当“金钩翅”成了高价的遮羞布,这场消费闹剧里,到底谁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从“半只鸡1999元”到“鸡煲翅真相”:一场文案引发的价格罗生门
这事儿的引爆点,全靠那位“标题党”博主的神来之笔。视频里,女子指着一锅鸡问“多少钱”,店员答“1999元”,再补一刀“是半只”——得,这画面配上“上海长宁区餐厅”的定位,直接把“魔都消费刺客”的剧本拉满。清远网友连夜扛着键盘赶来:“我家20只鸡养一年,199块打包带走,上海这是按克卖的?”
但等记者一扒皮,剧情突然反转:餐厅说“那是鸡煲翅,小煲1999元,4-6人吃,金钩翅占大头”。翻译成人话就是:您骂的“半只鸡”,其实是“鸡+鱼翅+6小时翅汤”的豪华套餐,人均也就300多,不算离谱?
可问题就出在这“信息差”上。要是博主视频里说清楚“这是4-6人份的鸡煲翅,含9寸金钩翅”,网友顶多感叹“上海物价真高”,绝不会炸锅。偏偏文案要强调“半只鸡1999元”,这不就是故意往“天价鸡”的枪口上撞?
餐厅事后说“要改文案”,听着像认错,实则更像甩锅——合着消费者误会,全是博主不会说话?可但凡菜单上写清楚“鸡煲翅(含金钩翅,4-6人份)1999元”,谁会盯着“半只鸡”较劲?说白了,这文案就是精准拿捏了大众对“天价单品”的敏感点,先用“半只鸡1999元”制造冲突,等流量来了再慢悠悠解释“其实是套餐”,典型的“争议引流”套路。
就像街头小贩喊“1元买手机”,等你冲过去才发现是“1元抽手机机会”——玩的就是心跳,赚的就是眼球。只不过小贩的套路low,餐厅的套路裹着“广府鸡煲翅”的文化外衣,显得高端些罢了。
二、1999元的构成:金钩翅的“身价”与上海的“空间溢价”
要搞明白这1999元花在哪儿,得先算笔账。餐厅说“金钩翅占价格大头”,那咱就从金钩翅说起。9寸金钩翅是个什么概念?市场上养殖鱼翅按大小分级,9寸算中高端,单价确实不便宜。但具体多少钱?咱不聊“野生”(那是违法的),只说养殖金钩翅——据行内人透露,9寸养殖金钩翅干货价大概在每斤1500-2000元,一份鸡煲翅里用多少?餐厅没说,但小煲供4-6人,就算用半斤,成本也得750-1000元,确实占了大头。
再算“365天走地鸡”。清远本地48元一只的鸡,到了上海餐厅,加上运输、挑选,翻个倍到100元不算夸张。半只鸡50元,顶天了。然后是“6小时翅汤”:龙骨、猪脚、凤爪、猪皮这些配料,看着唬人,实则都是边角料,一锅成本撑死200元。这么一算,食材总成本大概在1000-1200元,剩下的800-1000元,就是上海的“空间溢价”了。
什么是“空间溢价”?就是你在菜市场买棵白菜2块,在米其林餐厅点份“白菜沙拉”200块——贵的不是白菜,是餐厅的装修、地段、服务,以及“在这儿吃”的面子。上海长宁区,寸土寸金,能开餐厅的地方,租金怕是按天烧钱。再加上服务员穿的旗袍、墙上挂的水墨画、菜单上的“广府非遗工艺”,这些看不见的“氛围感”,都得折算成价格摊到消费者头上。
但问题是,消费者买账吗?有人买。就像网友说的“贵的不是鸡,是在这里吃这只鸡”——这届有钱人的消费逻辑,早就从“买东西”变成“买符号”。在上海高端餐厅请客户,点个“1999元鸡煲翅”,比说“我请你吃了顿好的”有排面;发朋友圈配定位,比晒“清远白切鸡”显得“有品位”。
可普通消费者不买账啊。咱普通人算的是“性价比”:1999元够买40只清远鸡,够全家吃半年;够买20斤排骨,炖成汤能泡着米饭吃到明年。凭啥你一锅“鸡+鱼翅”就要收这么多?这就像有人花5000元买个印着logo的帆布包,普通人只会觉得“这布是用金线织的?”——不是钱的问题,是值不值的问题。
三、当餐饮开始卖“故事”:我们吃的是鸡煲翅,还是“高端人设”?
现在的高端餐饮,早就不拼“味道”了,改拼“故事”。你看这家餐厅的话术:“365天走地鸡”(强调时间)、“9寸金钩翅”(强调规格)、“6小时熬汤”(强调工艺)、“富含胶原蛋白”(强调功效)——每一个词都在给“1999元”贴标签,试图让你相信“贵有贵的道理”。
但这些故事里,有多少是真材实料,有多少是营销套路?
先说“365天走地鸡”。清远鸡确实好吃,但“365天”就一定比“300天”香?未必。鸡的口感取决于品种、养殖环境,跟天数没绝对关系。就像你买牛奶,“72小时鲜牛乳”听着高级,实际上48小时的可能更新鲜——这不过是商家用“数字”制造的“专业感”。
再说“6小时熬汤”。龙骨、猪脚、凤爪这些配料,熬6小时确实能出胶原蛋白,但熬4小时不行吗?3小时呢?恐怕差别不大。就像泡面包装上写“煮3分钟更美味”,你煮2分钟吃着也没差——这是用“时间成本”给消费者洗脑:“我们花了功夫,所以你该多付钱”。
最有意思的是“金钩翅占大头”。鱼翅这东西,论营养,不如鸡蛋;论口感,不如粉丝;论稀缺性,养殖的早就量产了。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几百年来被贴上的“高端食材”标签。就像钻石,本质是碳,却被营销成“爱情永恒”的象征——鱼翅不过是“身份永恒”的象征罢了。
更讽刺的是,餐厅明明可以直接说“鸡煲翅1999元,含金钩翅”,却非要让博主用“半只鸡1999元”引流。这说明他们自己也知道,“金钩翅”的故事不够劲爆,“天价鸡”的冲突才够流量。于是乎,一边想赚高端客户的钱,一边想蹭大众的流量,结果玩脱了——高端客户觉得“被冒犯”(我吃的是鱼翅,你非说我吃的是鸡),大众觉得“被当傻子”(拿半只鸡当噱头),两头不讨好。
四、鱼翅消费的争议:高价食材背后的“伦理税”
抛开价格不谈,金钩翅本身就藏着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该不该吃?
虽然餐厅说的是“养殖鱼翅”,但养殖鱼翅的背后,依然有争议。鲨鱼养殖成本高,存活率低,很多所谓的“养殖鱼翅”,其实还是野生捕捞(只不过打着养殖的幌子)。就算是真养殖,鲨鱼的生长周期长,养殖过程中也可能破坏海洋生态——你以为自己吃的是“合法养殖翅”,可能还是间接为海洋破坏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