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亦步亦趋跟随西方企业走过30年之后,中国企业基于中国式消费场景以创新中国式新品类的时机已然开启。这个创新的基础,是中国社会对于讲究与便捷兼顾的长尾需求已经积累足够,也是中国企业自身的生产制造水平已经积累足够。有了这两个基础,再往下就是需求洞察力与产品设计力。与并行者中依然延续营销造概念的投机取巧相比,真正基于满足场景需求的品类创新,才会更加行稳致远。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杨光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莱克电气的故事与哲理》
哲理的故事:
2024年的一个阳光柔和的午后,光线透过窗棂,洒在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的书房里,也洒在了书桌上那台精致的煮茶机上,映射出了生活的细腻与质感。
忙忙碌碌、操劳半生的倪祖根,自从他的新产品碧云泉台式煮茶净水机推出后,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有意识地静享一段慢节奏下的煮茶时光。
嘀——,伴随着倪祖根摁下按键的一声轻响,煮茶机轻轻启动。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口感与品质,碧云泉台式煮茶净水机采用先进的RO反渗透净水技术,并且过滤精度高达0.0001微米,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确保每一滴水都如泉水般纯净甘甜。
最主要的是它还简化了煮茶过程,只需要一键轻松操作,就能够根据不同茶叶的特性,精准控制烹煮水温,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在最佳的温度下释放出最纯正的香气与口感。
在倪祖根眼中,任何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都有创新的空间。想当初,在莱克台式净水机发明不久之后的2019年,倪祖根又发现了饮水的新需求——喝茶,这一中国人传承了上千年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与时俱进的仪式感。
他敏锐地洞察到,喝茶原本是一种沉心静气的闲暇享受,但传统的烦冗茶具和复杂的冲泡步骤并不完全契合当代人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希望随时随地都能快速享受到优质水泡出的好茶。而碧云泉作为莱克旗下高端净水品牌,是台式智能净水机的开创者。在此基础上,如果将净水科技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融合,开创出一个全新品类,那么将会再一次填补市场空白。
于是,一款高端且具有智能泡茶功能的反渗透茶艺净水机成为莱克碧云泉研发团队新的攻关方向,主要包括水路切换的设计、智能切换功能的设计和智能泡茶功能应用。
这款茶艺净水机要集净水与泡茶为一体,做到全程智能。当执行取水时,根据所选择的出水温度进行出水,此时它就是一台完整的台式智能净水机,能够满足净水机的所有功能;当执行泡茶时,可以根据彩屏显示选择茶品,机器将水加热到最合适的泡茶水温注入泡茶杯中,等泡茶时间结束后,自动从上杯落到下杯中,做到茶水分离,防止茶叶长时间浸泡过浓。
由此,碧云泉台式茶艺净水机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的泡茶模式,无需动手,而是搭载创新智能算法从冲泡到滤汤一步到位,茶之浓淡、温度等皆可选择,被称为是“大师级的斟泡”,满足了品茶人的多种需求。
之后,随着对用户需求的不断挖掘,碧云泉净水机的体验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升级,不仅发布了茶艺净水一体机,还发布了咖啡净水一体机,既得到了爱喝茶人士的喜爱,也满足了咖啡用户的需求。但需求不断,创新不止。依然有一些资深爱茶养生人士对茶饮的要求更高,其中黑茶、白茶、人参、虫草等诸多食材都需要高温浸煮,而传统冲泡无法有效将人参皂苷、虫草多糖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充分析出。于是,用户的这一需求再一次为研发团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为了再次开发茶艺净水的功能,碧云泉研发团队在泡茶杯底单独增加了加热单元,突破了传统净水机的温度上限,可达到100℃的真沸腾,确保食材的受热均匀,长效保温且可以再加热;同时它还融合了精炖养生设计,通过NTC(热敏电阻)智能温控算法匹配程序可以控制加热和阶梯加热。前段聚热升温,后段文火精炖,拿捏恰当火候,虫草、人参、灵芝……通过精炖让营养充分释放。于是,碧云泉智能煮茶净水机由此诞生,开创了煮茶养生需求中的又一新品类。
从碧云泉台式净水机,到茶艺净水一体机,到咖啡净水一体机,再到智能煮茶净水机,这背后是倪祖根对于消费者需求一次又一次的精准洞察,也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先发优势”积累。在他看来,创新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积累起来的洞察力,最后转变为直觉和灵感。这需要专注,需要用心,甚至需要一定的天赋。
就好比当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高管在管理方面不见得有大问题的,只是没有一个人像乔布斯那样清晰地看到了智能手机的价值方向,导致一步落后就满盘皆输万劫不复。
“所以,有的时候,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而领导者的洞察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倪祖根总结道。
在满足便捷需求的基础上,倪祖根希望净水煮茶能走到更深的层次里去——让每一杯茶都因优质的水源而更显香醇,每一次品茗都沉淀着内心的宁静与深远。一杯茶里,尽显净界与境界。
故事的哲理:
在亦步亦趋跟随西方企业走过30年之后,中国企业基于中国式消费场景以创新中国式新品类的时机已然开启。这个创新的基础,是中国社会对于讲究与便捷兼顾的长尾需求已经积累足够,也是中国企业自身的生产制造水平已经积累足够。有了这两个基础,再往下就是需求洞察力与产品设计力。与并行者中依然延续营销造概念的投机取巧相比,真正基于满足场景需求的品类创新,才会更加行稳致远。(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