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电商平台Shopee(虾皮)母公司、东南亚科技巨头冬海集团(Sea Limited,NYSE: SE)公布 2025 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利润等多项核心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宣布将战略重心从 “盈利优先” 调整至 “增长优先”,股价也应声上涨。
北美关税政策波动下,东南亚及南美市场迎来新机遇。顺应时势,冬海集团的发展节奏也从“节流”到“开源”。本外界比作“东南亚小腾讯”,冬海集团如何发家?
53亿美元营收超预期
虾皮贡献七成营收
2025 年第二季度,冬海集团实现总收入 5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8.2%,超出市场预期的 45.5 亿美元;实现净利润 4.142 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418%,连续多个季度保持盈利态势。
其中,电商平台 Shopee 贡献收入 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7%,占总收入的 71.7%。此外,数字金融业务 SeaMoney创收8.828 亿美元,同比激增 70%。数字娱乐业务 Garena 保持稳定增长。
商家入驻、付费投流、交易抽成,成为Shopee平台的“财富密码”。Shopee 的“核心市场收入”主要为交易佣金和广告收入,同比增加46.2%。其中,使用广告的卖家数量增加约 20%,卖家平均广告支出增长超过 40%。
战略转向,开启新一轮扩张
冬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小冬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公司将进行战略调整,从 “盈利优先” 转向 “优先考虑增长”。
“经过过去几个季度的盈利修复和财务基础夯实,我们现在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能够加速投资于未来增长,” 李小冬表示,“我们将积极抓住东南亚、巴西等关键市场的重大增长机遇,同时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西市场Shopee 已成为当地订单量第一的电商平台。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战略转向不同于 2021 年前的 “不惜代价增长” 模式,而是在保持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的前提下,进行更高效、可持续的战略性再投资。
换言之,北美主流市场的关税政策波动,也让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分得更多羹。主打东南亚电商,虾皮接到了分流后的跨境电商卖家所抛来的橄榄枝。
“东南亚小腾讯” 的崛起之路
冬海集团的发展历程堪称东南亚科技企业的成功典范。公司前身为 2009 年成立的 Garena,最初主要从事游戏代理业务,因业务模式与腾讯相似且获得腾讯投资,被称为 “东南亚小腾讯”。
公司发展经历三个关键阶段。最早为游戏业务起步期,2009至2014年期间,冬海集团以游戏发行业务切入市场,积累初始用户和资金。
自2015年到2019年,冬海集团进入多元化的扩张器。这个阶段,“吸金扛把子”的电商平台 Shopee诞生,同时匹配数字金融业务 SeaMoney,完成向综合互联网平台的转型。
2020年之后,冬海集团的发展步速也迎来多次调整:从疫情期的快速增长,到聚焦盈利能力提升、“强调盈利优先”,到如今重启开启拓新引擎。
随着新战略的实施,冬海集团计划在关键市场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在 AI 技术、物流基础设施和用户增长方面。公司表示,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运营效率,同时扩大市场份额。
市场分析师认为,冬海集团的战略转向是对其盈利能力的自信表现,但也需要证明其能够实现 “有质量的增长”。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公司每股收益 0.65 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 0.77 美元,表明在平衡增长与盈利方面仍需谨慎。此外,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地区市场的激烈竞争,都将考验公司的战略执行能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陈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