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奇信事件,是A股界的“造假传奇”。那年,奇信刚上市满八年,外表风光无限,在新余市当地都是横行霸道的存在,实则内里空虚败絮其中,虽然坑惨了当地国资委,却把创始人养得肥肠满肚。
2021年到2023年,奇信经历了最大动荡的几年。业内人士最先开始意识到不对劲,是在2021年月初。那时候,深交所向该集团发送了一纸信函。一个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集团,平日里难免与证券交易所打交道,不足为奇。
但是这次的信函内容让管理层大惊失色,内容里罗列出了奇信内部存在的作弊行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是用停牌方式减缓股票下滑危机,这种滥用停牌的行为一旦详查确凿,将面临巨大处罚。
交易所对于此类信息公开透明,很快,奇信的丑闻就在行业内传开了。监管处罚的罚款事小,影响诚信名声事大,这需要载在档案里,也会产生很多生意合作商的阻碍,毕竟再狡猾的管理者,也会对“骗子”有所忌惮。
这不是个好苗头,一家集团的倒台,往往从突发的负面舆论开始,很快,嗅觉灵敏的业内从业者已经暂缓动作了。果然,集团的股价一夜之间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一字跌停。
为了挽回局面,奇信内部紧急召开大会,商讨出了应付眼下局势的对策,最终决定发布一条安抚人心的公告。公告主要宣布两大主要内容,内容名词很专业,但翻译成日常用语就不难理解了。
公告的其中一项内容,是用给现金或给卖家股份的方式收购资产,同时向市场配套资金,这也就意味着,奇信做出这项角色的同时还想捞点钱。至于公告的另一项内容,是买自家兄弟关联方的资产。
这次的规模交易很大,还要继续融资,构成重大交易重组。在宣布公告前的一个月,也就是2020年末那段时间,公司经历了两个跌停板。结果却又在敏感的节点进行重组,难免让人陷入猜疑联想。
一月接受了深交所信函以后,奇信再一次开盘即跌停,总市值跌到了27.5亿。奇信的多事之秋,这才刚刚开始。很快,嗅觉灵敏的证监会也介入了其中,结果越扒越有。
一个公司最怕查的就是财务,像奇信这么大的集团被查,必定将引起一场腥风血雨。一般证监会查一家公司的财务只会查近一年的,然而那一次的证监会却出手不留情,从2012年开始查起,发现每一年都有“新惊喜”。
公司公开的利润收入数字很高,实际上,该奇信每年都在承受巨额亏损。事实如此离谱,像是一场盛大的骗局。想要在行业内蒙混过关割韭菜,绝对是一场大手笔,许多管理层、多方利益集团共同配合,才能延续如此之久。
此事看起来邪乎,但是会计从业者一眼就能猜到其中有什么猫腻,无非是签订虚假的空头合同、少记成本,敢连着好几年这样做的人,确实够“刑”,但在这条灰色地带里捞的油水,也一定是常人不敢想象的。
当所有人都发现其财务暴雷时,在暗处蝇营狗苟的“蛇鼠”就已经成群了。那段时间,许多人都拨通了叶家豪的电话,想要看叶董想给大家一个怎样的交代,还有人猜测,大势已去,恐怕叶董已经在转移资产逃跑了。
当局面覆水难收时,逃跑似乎是唯一的退路。不过叶家豪认为他的江山没有彻底倒下,他认为以他的智慧,能让奇信继续运作下去。理想很美好,现实是公司在2022年3月就被曝出了其中一部分将近10亿的欠债款项已经逾期了。
银行的催债电话一直打到奇信公司总部,搞得内部员工人心惶惶,有的员工已经忙着找新公司应聘了。其他逾期的贷款款项大都高达1亿多,如果奇信再拖延下去,就有可能被冻结资产了。
还有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公司被占用的非经营性资金也高达一点三亿元!当时外界揣测正是这笔未经审批的资金挪用导致公司金钱流动紧张。事实上,这笔钱和逾期银行的总数额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也是在那段时间,证监会再一次敲响了奇信的门,新账旧账一起算。因为奇信知错不改,一直在对外发布违反规定的信息。一家早在2015年就上市的公司,本该对自身要求更严苛,却反过来一再透支他人信任,实在可恨。
回头太难,此事的叶家豪还异想天开,接连开了多次紧急董事会,希望找到新的对策。同年,当奇信再次公开半年报以后,公司独立董事的压力也被逼到了临界点,他竟然实诚地说,不敢保证那张公开数据是不是完整的、真实的、准确的。
独立董事的这番话,倒让人敬佩他多一分坦诚。与此同时,内部的多名高层管理者也陆续提出了离职,生怕被“殃及池鱼”。难以想象,同一家高级副总、执行总裁、财务总监会陆续在同一时间段离职了。
最如坐针毡的,恐怕就是财务总监了,制造了那么大的财务丑闻,他离职就能逃得了吗?高层们都撤了,叶家豪也该撤了。他用了一年多的拖延战术,终于在2023年被罚了。
除了对他以及内部涉事人员进行惩罚意外,没有履行好查账责任的相关审计者也被罚了,合计罚款一亿多。叶家豪看似是败者成寇,实则早已成功套现20.2亿了,不管以何种方式立场,都稳赢不亏,无非名声臭一些。
与此同时,新余国资委却被坑惨了,这个奇信的大股东投入的24亿元,全部化为了泡沫。
结语:后来接受采访时,叶家豪的儿子依然把父亲当成骄傲,他深得父亲真传,二人是潮商里有名的商界父子鬼才。父子二人一致认为,在商业和人生中都有无数次可以犯错的机会,他们却不曾想到,这种纵容错误的态度,断送了他们的商业路。
信息来源:格隆汇、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