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冉衡 摄影】数日来,采访团行经天门市、荆州经开区、松滋市多地,经济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
往深处剖析,“雁归经济”发展得好,是密码之一。
身处内陆腹地的湖北,也曾是劳务输出大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少湖北儿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一二十年后,当环境发生变化,家乡递来橄榄枝,他们发现,原来老家的环境也不错,欣然返乡——
在天门市,人口出生率增长备受瞩目,“10万天门人回天门”功不可没。他们说,这是服装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荆州市松滋市,一个人带回一条吉他产业链的故事广为传颂,“中国吉他之乡”无中生有;
在荆州经开区,街道办干部告诉记者,面对新形势,他们创新招商的方式方法,终于引得“雁归”。
声势:3年,10万天门人回天门
今年,天门火了。
这座“五线城市”,吸引湖北省内外100多个县市区来调研取经。原因在于,2024年,天门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远高于全国5.8%的同比增幅。
在天门市服装电商行业协会会长、起点供应链负责人费文看来,“生育密码”既复杂又简单。他说,过去3年,10万人回天门,推动服装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是人口出生率大幅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费文是回归大潮中的一员,2021年从广州回到家乡。
他说,成本的巨大差距,是动因之一。下决定前,费文有过细致的考察。在广州,厂房租金每平方米48元,在天门只要6元。人力等成本,差距同样明显。
成本几何级下降,优势便几何级倍增。“我们研究过一个竞争对手,短短两年它就成为某平台头部商家。它的价格低到我们卖不起,最后才发现,它就在天门生产。”更早回来的一批人吃到第一波红利,也形成示范。
2021年,沿海产业成本攀升与中西部政策红利形成历史性“推拉效应”,天门借势实施“归雁工程”。
动因之二,是天门完备的产业链。
纺织,是天门的传统“艺能”,有完备的产业体系雏形。如今,这一产业仍然重要——“一主两新三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中,纺织服装即为“一主”。
在天门,一个涵盖“织造—面辅料—成衣加工—电商营销—跨境物流”的服装电商产业全链条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为什么是服装电商?服装电商是打法,也是出路。在天门,传统纺织服装产业插上电商的“翅膀”,拥有无限可能。
通过亚马逊、全球速卖通等平台,天门与全球做生意。
2021—2024年,天门服装电商交易额从70亿元跃升至超500亿元,年均增速92%,总销量突破6亿件,抖音、拼多多女装销量稳居全省首位,跨境电商日均出货60万件,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营商环境,是动因之三。费文举了一例:“在天门,服装行业从银行贷款确实方便。当我们看好产业前景,银行又非常支持,我们为什么不敢去扩规呢?”
……
与人口增长的原因一样,天门服装电商千亿跃迁之路也是系统工程的结果。
几年间,天门服装类市场主体从1000家增至7000家,电商平台店铺1.3万家,形成全链生态。在约10万人返乡就业创业的带动下,又有六七万天门人在天门实现就业。
“服装电商从业人员中,轻技能岗月均收入4500元左右;技术岗月薪过万元,熟练工年薪可达15万元。”天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费文说,当更多天门人腰包鼓起来,又能享受到政府在各方面给予的支持,人口的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魔力”:无中生有,一个人带回一条产业链
“雁归经济”,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在荆州市松滋市,吉他产业无中生有,是松滋人汪锋华开的头。
他是松滋桐馨乐器的负责人。这家公司,是李宗盛手工吉他品牌“李吉他”的唯一合伙人,实力可见一斑。
汪锋华为何愿意回归?
松滋人的身份,是首要因素。“前些年,在‘腾笼换鸟’政策下,一些制造业陆续从广州城区迁出。松滋的文化产业招商团队,第一时间联系上我。”
在详细了解家乡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返乡创业环境后,他立刻决定回到家乡。2023年9月,桐馨乐器总部及生产车间迁至松滋。
2024年,桐馨乐器出口高端吉他1.2万把,其中顶级型号出厂价达5.98万元/把,年创产值1.5亿元。鉴于日益火爆的生产销售态势,预计2025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
在松滋,汪锋华的回归,书写了一个人带回一条产业链的传奇。
两年来,锦鸿乐器、聚鑫乐器等一批吉他企业相继落户松滋吉他产业园。
松滋,趁势打造“中国吉他之乡”。
8月15日,全球知名吉他品牌伊司地曼签约落户,汪锋华从中牵线。自此,伊司地曼与桐馨乐器,国内民谣吉他与古典吉他的两家龙头企业在松滋会师,中国高端吉他制造基地正式启航。
与此同时,世界知名高端制琴师大师工作室相继落地。追随伊司地曼的脚步,数十家企业组团来松考察,开展合作对接,合作领域覆盖乐器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
一个“龙头引领、链式发展、集群突破”的文化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目前,吉他产业园已经落户企业11家,7家已投产,4家正在装修。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8亿—10亿元。”放眼未来,松滋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构建融一体化产业链,预计3年内产值将达到20亿元,园区满园后达到5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方法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下,如何让雁归?
在湖北,说返乡创业,谈“雁归经济”,就不得不提荆州。
今年8月初,湖北省返乡创业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荆州召开,与会代表走进位于经开区的岑晟产业园,实地感受这片创业热土的活力。
8月28日,采访团来到产业园。这个占地123亩的园区,已经入驻66家企业,其中返乡创业类企业36家,涵盖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今年6月,园区被认定为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
湖北恩普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返乡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埋头调试新组装的充电桩,质检员仔细核验参数,确保产品达标。
“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充电桩控制主板,相当于给充电桩装上‘智慧大脑’。”公司总经理田晟打开安装好的充电桩,指着里面的绿色电路板介绍道,“别看它个头不大,却能在汽车充电时,实时监控充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变化,确保过程安全万无一失。”
这位70后创业者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经过在充电桩产业多年深耕,2016年他南下深圳创业。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5月,田晟决定将生产基地外迁。
“得知消息后,我们立即联合招商部门,上门与企业对接。”荆州经开区西湖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海霞回忆说,通过多次走访、对接洽谈,详细介绍经开区的产业优势和营商环境。最终,田晟被家乡优良营商环境和服务所打动,经过深入考察,他最终决定将生产基地落户经开区。
让记者好奇的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内卷式”招商行不通,老办法不能用。荆州是如何有效招商,吸引“雁归”,并让全省的工作推进会在当地召开的?
李海霞告诉记者,招商思路和打法上都需要调整。“企业家看重产业生态,担心回来后会不会水土不服,他们还关心配套政策、硬件设施等。”她介绍,归根结底,要从企业需求出发。
比如,针对产业配套问题,要充分依托产业生态进行招商。针对水土不服的担心,就通过优质的服务招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让企业落地后更省心。
在岑晟产业园,记者看到,这里建有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666间员工宿舍、1栋商业综合体、运动场等运动场所,美食城、超市、快递站等一应俱全,是集研发、生产、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承载园区。
不仅要“筑巢”,更要“育雏”。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园区构建了“全链条孵化”体系。
李海霞说,针对科技型企业,提供高标准厂房和定制化服务。对于“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园会提供共享实验室、促进供应链对接,促成上下游协作,提升产业配套率……
“从企业注册到厂房选址,从员工招聘到人才公寓配套,经开区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田晟说,公司去年7月落户经开区,当年10月顺利投产,预计今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
“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更激活了本土资源,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李海霞表示,产业园正冲刺满园工程,力争用2年时间,园区年产值突破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
“我们要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能人引领’,推动更多‘归雁’变‘头雁’,让创业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她说。
责编:陶纪燕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