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日前,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发公开信,宣布免去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的职务,引爆市场与舆论两重风暴。库克回击,总统无权解雇,她将继续履职。
《华尔街日报》发评论,点透核心——这是一次“有意为之的夺权行动”,目的是把货币政策拽到白宫手里。欧洲那边,拉加德直接放了狠话:一旦美联储失去独立性,这对美国和全球都是严重威胁。这不是隔空叫板,这是各国央行对制度红线的焦虑。
特朗普多年对降息执念不减,从公开冲着鲍威尔发难,到盯上单个理事位点,路线很清晰:逼降息、动人事、改多数。FOMC的票是关键,7名理事+5名联储行长轮值,谁拿下理事席位,谁就握住利率方向盘。
在法律层面看。联储理事14年任期,写着“因故”方可免职。什么叫“因故”,条文没写死,恰好给了政治博弈空间。1935年的Humphrey’s Executor案卡在那儿,独立机构委员不是总统说撤就撤。库克被指按揭申报有问题,所谓“主要住所”重复享受优惠,这类指控要进法庭打持久战,证据链、程序正义,一个都少不了。在法庭裁决前,她仍是合法理事。这意味着,现在更像一场舆论与心理战,用“宣布”去制造“既成事实”。
外部世界的反应更值得盯。拉加德的表态很直白,央行独立性一旦被侵蚀,功能就会失调。芬兰央行长说有“精神层面的外溢效应”,这话一点也不虚。日本、欧洲都有过政治介入货币政策的前车之鉴,长期维持非常规政策,副作用清清楚楚。土耳其是更锋利的反面教材,央行政治化、通胀飙升、货币大贬,剧本写得明明白白。美国一旦示范“总统可控央行”,全球民粹政府很可能照葫芦画瓢,那时候,通胀与波动会变成跨境共振。
这次被卷入的是库克,但焦点不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的“免职信”引用了宪法与《联邦储备法》,指向所谓“诚信问题”。我关心的不是措辞,而是路径——把合规争议转化为权力工具,这是政治化的典型手法。媒体也注意到“选择性执法”的影子,同样的按揭问题,到底是刑事风险,还是政治导向,得拿证据说话。独立机构的精髓就是“慢”和“稳”,不随风起舞。一旦节奏被社交媒体带跑,程序正义就被情绪消费。
利率层面,纽约联储威廉姆斯、旧金山联储戴利都释放了宽松信号,认为利率处在“适度限制性”区间,关税引致的通胀压力可能是暂时的。市场通过期货计价给出了答案,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企。这和特朗普的诉求有交集,但动机不同。财政端背着37万亿美元的债务,利息负担越来越重,房市在高利率下透不过气,白宫希望更快。但问题在于,央行看的是通胀与就业的双重目标,不是短期政治收益表。把降息变成忠诚度考核,代价往往是通胀预期失锚。
目前有没有退路?有。按制度走人事替换,提名新的理事与主席继任者,慢慢改变多数,这是正道。通过“因故”解职去加速重排,短期也许有效,长期极可能自毁信用。《华尔街日报》的那句话挺扎心:他或许会成功,但美国终将后悔。为什么会后悔?因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不是一天建起来的,通胀与资产价格的锚靠的是预期,而预期是对规则的信仰。这个信仰一旦裂开,再想缝合,靠的不只是几次加息或降息,往往要付出一个经济周期的成本。
从安全视角看,金融稳定是国家安全的底盘。美债是全球流动性阀门,美元是结算与储备枢纽。央行独立性被动摇,金融制裁与同盟协调的“硬实力”都会被打折。盟友持有美债的意愿、美元资产的风险定价、甚至对美国政策连续性的信任,都会出现裂痕。这不是抽象问题,是作战后勤里最现实的燃油补给与信用额度。一个把央行当成政争工具的超级大国,会让伙伴国学着分散结算渠道、提高黄金与数字货币的占比,这些动作一旦成形,回头就难了。
我不回避一个敏感判断:无论法庭怎么裁定,这次的制度伤口已经划开。如果裁定违宪,表面风平浪静,公众对“央行神圣性”的信任也打了折;如果裁定支持总统权力,预期马上重定价,市场会用更高的波动提醒决策者——规则不是写给热搜的。舆论战再热闹,也改变不了一个朴素的规律:货币政策需要专业主义,不需要忠诚测试。
市场会给出下一步的投票,法院会写下这一页的注脚。我要强调的只有一句:权力可以赢一时,信誉才是赢长久。把央行独立性当筹码,换来的可能是一场短期的股市狂欢,和一段更漫长的通胀阴影。美联储的门口,不该站着政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