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消息,日前,戏都排好了,演员在机场,结果当天喊停。日本经济再生担当相、兼任贸易谈判代表的赤泽亮正原定8月28日赴美谈关税,话题包括汽车降税、所谓“对等关税”的豁免安排。日媒披露,日方临门一脚撤回行程,就因为得知特朗普打算把“日本必须购买美国大米”写进总统行政令。东京当场翻脸,认定这属于“干涉日本内政”,直接掀桌。
问题不止一桩。美方口头上在7月跟日本谈了个框架,说把汽车和所有商品关税统一到15%,听上去挺诱人,但到现在没落地。8月7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生效,日本车照旧被打27.5%的税,零部件也没见松口。日本共同社的说法很清楚,东京原本想趁这次访美把“对等关税”的负担压低、把车税真正下调,结果美方不给确切保证,还倒过来用大米施压,这谁受得了。
为什么偏偏是大米?贸易逆差最大的是汽车,美国从日本进口的乘用车一年接近400亿美元,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在400亿美元上下;而日本从美国进口大米才3.3亿美元,连大盘的零头都算不上。可大米在日本是命门。它不只是一袋粮食,还是选票、是农协、是自民党的基本盘。日本长期对“口粮米”设严厉配额,进口大多是加工米和饲料米,成本被管制压着走。一旦把“必须买美国米”写进总统令,东京就得在选举前对本土农民交代。日本政府相关人士的话很直白:大米一上谈判桌,选前我们寸步难行。
特朗普这一手并不新鲜,找你最在意的地方下手,逼你在其他领域让步。问题是,日本这次不愿接招。农相小泉进次郎公开回怼,说所谓“不进口美国大米”的说法“存在明显事实错误”,还强调海外米进口同比涨了很多;官房长官林芳正表态,不会牺牲农业来换条件。把风向放在台面上,就是告诉华盛顿:大米不能写进行政令。
关税这边更像一盘空头支票。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熊野英生已经提醒,美国关税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显形。企业端的数据也在变脸,日本财务省披露,二季度商品资本支出只增长0.2%,增速明显放慢;按同比口径看包含软件的投资还算好看,但企业手里的现金更谨慎,说明对美国政策的变动性没底。企业不是不想投,是怕投了就被政策反复横跳打脸。
汽车产业感受最直接。27.5%的税率落在车头上,意味着日本车厂要么涨价丢销量,要么降价吞利润,供应链还得重新切配。7月传出来的“统一降到15%”没落地,企业只能按最坏打算排产。谈判桌上没有书面协议,生产线就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现实。
说回取消访美的决定。对东京来说,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止损。去一趟,有可能把大米写进行政令、把汽车减税继续悬而未决;不去,起码把底线立住,逼着美方先给确定的承诺。日方的信号很清楚:谈可以,但别拿“大米”当筹码来卡脖子。
还有几个信息点得讲清。美方威胁过把更多日本商品纳入25%的普遍关税,市场已经在计价;日美所谓“15%统一税”的协议至今没有正式书面版本,时间表有待官方确认;赤泽此行取消后,下一轮磋商安排暂无相关信息。在这些不确定叠加的情况下,日本企业缩减或延后资本开支完全可以理解。
肯定会有人问,这事算不算“美国施压得逞”?我看,更像是“关税+行政令”这套组合拳遇到了日本国内政治的硬墙。汽车可以谈价格和配额,大米碰的是社会结构和选票生态。特朗普要的是快速成果,日本要的是不伤根基。两边算盘各打各的,节奏自然合不拢。
这事对区域安全也不是完全无关。经济上的信任掉档,安全合作的齿轮也会咯噔。日本得优先稳住民生和选举,政策注意力就会从外向安全议题挪一部分回国内。美国想把同盟推得更远,就得先把经贸这口锅端平。把手伸进日本的饭碗,短期看是筹码,长期看是蚀本。
写到这,脉络已经很清楚了:华盛顿以“对等关税”设门槛,汽车降税迟迟不落地,又试图把大米纳入行政令;东京顶住压力,宁愿取消高层访美,也不把“饭碗”端给别人。接下来要看两件事,汽车税率会不会真正下到15%,以及大米是否会被排除在行政令之外。只要这两条不明确,企业的投资和市场的预期就不会放松。谈判不是不要,但底线必须先写清楚。这回日本给出了答案:饭碗是红线,说什么都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