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欧盟又在折腾。对外放话要“彻底堵死”俄罗斯天然气的出口漏洞,要在2027年把俄气赶出欧洲市场。听起来很硬气,但细看下来,满满的心虚。因为欧盟自己心里最清楚,俄气哪有那么容易戒掉?它们在喊“去俄化”,实际上却在跟现实较劲。
这次跳出来当急先锋的,是丹麦。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它提交了一份修改方案,要求进口商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买来的天然气不是俄罗斯货。看似严谨,实际上就像让人证明空气从哪儿吹来。更搞笑的是,方案特别点名“土耳其溪”管道,说这条管道的天然气都可能是俄罗斯产,要倒推、要甄别、要层层把关。问题是,你真能在分子层面分辨清楚?连专业机构都承认:几乎没有办法。
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有一整套通往欧洲的天然气大动脉。亚马尔-欧洲管道关停,“北溪”被炸毁,乌克兰过境协议到期,现在就剩下“土耳其溪”还在运作,向土耳其、塞尔维亚、匈牙利送气。也就是说,这条管道成了俄罗斯能源进入欧洲的唯一活口。丹麦的方案瞄准它,其实就是要把最后一条命脉掐死。说得冠冕堂皇,背后是彻底斩断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依存。
可问题来了,土耳其已经公开表态:不支持欧盟放弃俄气。别忘了,土耳其就是能源通道的关键节点,管道入口就在它手里。你欧盟可以在会议室里拍桌子,但真正的开关在安卡拉手里。埃尔多安会不会配合?答案很明显——不会。土耳其早就把能源转运当成战略筹码,你要彻底封死俄罗斯,等于掐断土耳其赚钱的通道。这个买卖,它为什么要做?
更别提欧盟内部本身就意见不一。Politico点名说,一些成员国担心禁令会抬高能源价格,还会给企业带来数百万欧元的法律成本。道理很简单,管道天然气一旦禁了,就只能去买更贵的液化天然气。美国乐坏了,早就盯着这个市场,摆出一副“老子就是来割韭菜”的姿态。欧洲企业呢?只能硬着头皮买,结果是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最后伤到的是自己。
从2022年以来,欧盟一直在玩“逐步淘汰俄罗斯能源”的把戏。煤炭、石油已经被针对过几轮,现在终于轮到天然气。但现实啪啪打脸:到今天,俄罗斯天然气依旧占到欧盟需求的近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喊了三年口号,还是没摆脱。原因很简单,能源依赖不是喊几句政治口号就能断掉的。尤其是冬天一来,欧洲人要取暖,要工厂运转,没有稳定能源根本撑不住。
更讽刺的是,欧盟要求进口商提供细节,比如天然气的生产来源、液化天然气装船港口等。但这玩意本来就是商业机密,合同环节复杂,中间商一层套一层。等到真正要查的时候,发现链条模糊,根本没办法百分百追溯。更何况天然气运输途中常常混在一起,不同来源混气后,分子都一样,你怎么辨别?让科学家来闻一闻?笑话。
说到底,欧盟的“禁令”更像一纸政治宣言,而不是可执行的政策。嘴上说要到2027年底生效,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三年缓冲期。为什么?因为现在根本戒不掉。等到了2027年,俄乌局势是否结束,市场格局是否变动,美国能不能持续提供廉价气源,全是未知数。欧盟喊口号,更多是给自己壮胆,告诉外界“我们很坚定”。但越是强调坚定,就越说明心里没底。
俄罗斯当然乐见这种闹剧。只要“土耳其溪”还在,它就有出口的渠道。即便欧盟再怎么堵漏洞,总有一些国家不会放弃俄气。匈牙利就是典型,一直公开反对能源禁令,因为它的工业和民生太依赖。塞尔维亚更不用说,直接就是俄气的下游用户。欧盟真要一刀切,内部必然分裂。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现在的姿态,和它在台湾问题上的嘴脸如出一辙。对大陆指指点点,喊得比谁都响,可真到了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立刻犹犹豫豫。嘴硬心虚,典型的“两张脸”。这点台湾当局倒是很像——天天嚷嚷“抵抗大陆”,结果军事上靠美国施舍,经济上靠大陆市场,嘴上硬,身体却很老实。欧盟禁俄气,和台湾“抗中保台”,都是同一出戏:政治姿态大过实际能力。
接下来,欧盟要在10月前和成员国协调,年底前和欧洲议会谈判,争取敲定最终协议。看似紧锣密鼓,实际上就是拖。三年后能不能执行,还是问号。到那时候,欧盟可能早就被高企的能源账单压得喘不过气,内部争吵一片。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很可能还是俄罗斯。
别忘了,能源是战略武器,不是普通商品。俄罗斯早就看透这一点。你要禁,我就找替代市场,把气卖到中国、卖到亚洲;你要强行甄别,我就通过土耳其、通过第三方绕路。欧盟越折腾,越显得自己被动。其实它们自己也明白,但又被“政治正确”绑架,骑虎难下。
所以,这场所谓的“堵死漏洞”,更像是一出自欺欺人的戏码。欧盟想靠制度和文件来消灭现实,却忘了能源市场讲的是供需逻辑,不是嘴炮逻辑。政治口号可以喊三年,冬天取暖的问题一个小时都不能拖。最后,很可能又是老套路:嘴上说“我们坚决”,私下继续买俄气,只是换个马甲掩盖来源。
历史一次次证明,谁离开能源都活不了。欧盟越是把自己逼到墙角,越会在未来陷入被动。俄气的故事,其实就是西方脱离现实的缩影。喊口号可以赚政治分数,但代价迟早要在经济账单上结清。到那时,谁输谁赢,根本不需要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