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板的“多重人格”:今天掂勺、明天算账、后天吆喝…如何不被角色撕碎?
灶台的火苗舔着锅底,你是大厨,汗水浸透衣背;上午十点,对着密密麻麻的账单,你是会计,眉头拧成疙瘩;下午三点,顶着冷清的客流,你又化身营销总监,绞尽脑汁想活动…打烊时瘫在椅子上,灵魂仿佛被五马分尸。这滋味,多少餐饮老板心里门儿清——开店不是当老板,是签了份“无限责任”的卖身契。
精力像撒胡椒面,哪都沾点,哪都不透。店开着,心却悬着:菜品?账目?客流?员工?哪块板子短了,船都可能沉。不是不想放手,是环顾四周,专业的人请不起,请得起的不放心,放心的可能干不来。这该死的“多重人格”,正悄悄啃噬着你的效率、你的健康、甚至,你的店。
一、角色分裂之痛:不是分身有术,而是精力枯竭
你以为自己是八爪鱼?其实更像救火队长。多重角色带来的,远非表面的忙碌,而是深层的消耗与风险。
1、“样样通”往往意味着“样样松”
今天盯出品,明天跑采购,后天想营销…大脑在不同频道间疯狂切换,深度思考成了奢侈品。菜品创新停滞在“微调”,营销活动永远是“打折”,财务管理就是“记流水账”。看似事事亲为,实则浅尝辄止,核心竞争力在不知不觉中磨损。隔壁老王专心琢磨一道新菜火了,你的精力却耗在琐碎里,差距就此拉开。
——痛点具象化:
当你正和供应商为三毛钱斤斤计较时,后厨可能因你的“缺席监督”而悄悄降低了备料标准。精力分散,意味着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灯下黑”。
2、决策变形:戴着不同面具,如何看清自己?
厨师思维要品质不惜成本,会计思维恨不能一分钱掰两半,营销思维只想砸钱拉人头。当这些冲突的“人格”在老板一人脑子里打架,决策就成了灾难:为省钱采购次级原料(会计人格主导),结果出品下降顾客流失(厨师人格哭泣),又慌忙加大折扣力度(营销人格救火),陷入恶性循环。没有清晰的“老板”角色定调,企业航向必然摇摆。
——案例解析:
社区老张面馆,为提升“格调”(营销人格),咬牙重金装修,却因挤压了原料预算(会计人格妥协),导致招牌牛肉面肉量缩水,老客直言“变味了”,新客也没留住。双重打击。
3、人才困局:你越全能,团队越“无能”
老板事事插手,员工成了只会听令的“手”和“脚”。点菜员不敢处理客诉(因为老板会亲自上),厨师长不问食材行情(因为老板会去砍价)。老板的“能干”无形中扼杀了团队的成长空间和责任感。结果就是你更累,团队更弱,恶性循环牢不可破。更可怕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专业人才,一看老板事无巨细都要管,多半敬而远之——谁愿意在一个无法施展拳脚的地方待着?
——核心洞察:
老板的“不放手”,往往是最大的“人才流失器”。你替员工扛了所有,也剥夺了他们成长和担当的机会。
二、破局之道:从“人格分裂”到“角色归位”
摆脱“救火队长”的命运,不是幻想拥有三头六臂,而是学会“摘帽子”——明确什么帽子必须自己戴稳,什么帽子可以、也必须交给别人。
1、认清核心角色:老板的“铁王座”是什么?
1〉战略定盘星
你是船长,不是水手。核心精力必须锚定在方向上:我的店定位是什么?(社区食堂?精品小馆?)目标客群是谁?核心竞争力靠什么(极致性价比?独特体验?招牌产品)?未来一年、三年想走到哪里?这是只有老板才能思考、也必须想透的“命根子”。
2〉人才操盘手
找到对的人、用对的方式激发他们,比你自己干十件事都重要。老板的核心能力,是识人、用人、育人、留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帽子”下,并让他们愿意为你战斗。
3〉资源连接器
搞定关键资源(资金、核心供应商、重要人脉),搭建平台,为团队冲锋扫清障碍。
——行动指南:
每周一上午,雷打不动留出2小时,关掉手机,只思考这三个问题:方向对吗?人用对了吗?资源够吗?把思考写在专门的“战略笔记本”上。
2、学会“摘帽子”:授权不是撒手,是精准赋能
1〉识别可授权项
不是所有事都需要老板签字。梳理你日常的工作清单:
— 必须老板抓的(战略、核心人事、重大财务决策):死守!亲自抓!
— 可标准化、流程化的事务(日常排班、基础物料采购、常规清洁检查、简单客诉处理):建立SOP(标准操作程序)!详细写下每一步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然后,交给可靠的人(领班、资深员工),明确责任和检查机制(比如每日/周报表)。
— 需要专业技能但非核心的(基础账目处理、社交媒体日常维护、特定岗位招聘初筛):找专业的人!考虑兼职会计、代运营(初期)、或内部培养有潜力的员工学习(给予学习时间和激励)。明确交付标准和沟通频率。
2〉授权关键:信任+检查
— 信任是前提
选对人,就给予基本信任。授权时明确:“这件事交给你,目标是XX,过程你负责,遇到XX情况向我汇报,每周X给我一个简要结果反馈。” 避免“我看看你怎么做”的微观管理。
— 检查是保障
不是事事插手,而是建立关键节点检查机制(如日报、周会、关键数据指标KPI)。授权不等于弃权!通过结果和关键过程数据来把控风险。
— 容错空间
允许员工在授权范围内犯错(非原则性),这是成长的代价。关键在于复盘学习,避免重复错误。
——案例分析:
火锅店李姐,原来采购调料都要亲自跑市场。后来她培训了一个细心老员工,制定了详细的《调料采购SOP》(品牌、规格、验收标准、比价原则),并每周检查采购清单和市场价格波动表。解放出的时间,她用来研究新锅底和员工激励方案,业绩反升。
3、善用杠杆:花小钱,省大力
1〉拥抱“轻”工具,别抗拒科技
一个靠谱的餐饮管理系统(点餐、收银、库存、会员),能省下多少人工对账、盘点的时间?一个在线协作工具(如钉钉、企业微信),能让信息传递、任务派发清晰多少?一个云财务软件(如金蝶云、用友好会计),让兼职会计远程高效工作成为可能。这些投入,是解放老板生产力的高性价比杠杆。
2〉借力外部“大脑”:专业的事,短期可以找专业的人。比如:
— 营销策划
大型活动或品牌升级,找专业策划公司或资深顾问做方案,老板负责决策和资源支持,执行可交给内部团队或外包部分。
— 专项培训
员工技能提升(服务、技能),请专业讲师集中培训,比自己零散教效果好得多。
— 法律财税顾问
合同、股权、税务筹划,专业意见能避免大坑,比事后补救划算。
—— 核心思维:
老板的时间是最贵的成本。计算一下你一小时的时间价值,再对比外包或工具的成本,很多“省钱”的亲自上阵,其实是巨大的浪费。
三、落地行动:从“混沌”到“有序”
道理千万条,行动第一条。打破“多重人格”魔咒,从这三件小事开始:
1、本周内,完成一次“角色剥离”手术
步骤一:
拿出纸笔,列出过去一周你做的所有具体事情(越细越好)。
步骤二:
对照“核心角色铁三角”(战略、人才、资源),给每件事分类:A-必须老板做;B-可标准化授权;C-需专业技能可外包/找专人。
步骤三:立即行动:
— A类:
划入“核心时间保护区”,优先保障。
— B类:
挑选1-2项(比如排班、日常采购验收),本周内开始制定简单SOP,并指定负责人试运行。
— C类:
挑选1项(比如整理乱账、设计个简单海报),尝试寻找外部资源(兼职平台、朋友推荐)询价,迈出第一步。
2、启动“关键人才”培养计划(哪怕只有一个人)
1〉锁定目标
在你的团队里,找一个有潜力、相对靠谱的员工(可能是领班、厨师长、或某个有责任心的老员工)。
2〉深度沟通
和他/她进行一次真诚谈话:“我观察到你在XX方面做得不错/有潜力,店里需要有人分担更多责任(具体说明你想授权的那项B类工作)。我想重点培养你,你愿意试试吗?过程中我会支持你,也会有相应激励。”
3〉明确权责利
清晰告知授权范围、期望目标、可调动的资源、汇报机制,以及完成后的奖励(哪怕是额外的奖金、一次进修机会、或更重要的头衔)。让付出有看得见的回报。
3、引入一个“省力神器”
1〉评估痛点
当前哪个环节最耗你时间、最让你头疼?(是算账对不上?库存老不准?还是员工沟通不畅?)
2〉寻找解决方案:
— 如果是财务库存乱
试用一款口碑好的餐饮管理软件基础版(很多有免费试用期)。
— 如果是沟通效率低
立刻在团队里建立一个微信群(或更好用的企业协作工具群),规定信息发布和反馈的简单规则。
— 如果是营销没头绪
关注几个高质量的餐饮行业公众号或知识付费专栏,每周固定抽半小时集中学习,先模仿再创新。
—— 关键:
不求大而全,选一个痛点,用一个简单工具/方法,先解决它!尝到“省力”的甜头,才有动力继续。
餐饮老板的苦,不是起早贪黑,而是那份被无数个“自己”撕扯的无力感。
戴上厨师的帽子,你是匠人;戴上会计的帽子,你是守财奴;戴上营销的帽子,你是演说家…唯独忘了,最该戴稳的,是那顶写着“老板”二字的帽子——它的职责是掌舵,而非划桨。
摘下那些不属于“老板”的帽子,不是偷懒,是战略聚焦。把“勺子”交给信任的大厨,把“算盘”托付给专业的会计(哪怕是兼职),把“喇叭”递给懂行的营销(或工具),你才能真正腾出手,去思考明天该驶向哪片海域,去搭建能抗风浪的船队,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街角那些气定神闲的老店,老板们往往深谙此道:他们不是三头六臂的超人,只是学会了在关键处发力,在信任处放手。生意的真谛,不在于你亲自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让多少对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你、为这家店,拼尽全力。
当你能在打烊后,心无旁骛地喝杯茶,琢磨的是下季度的新菜方向,而不是明天的菜价涨跌;当你看到团队能自动运转,处理掉80%的日常琐事——那一刻,你才真正从“人格分裂”的焦灼中解脱,触摸到“老板”这个角色应有的分量与自由。这自由,才是持续经营的火种,是穿越寒冬的底气。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学习,共同学习进步。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餐饮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