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新疆,空气中飘着瓜果的甜香。在喀什莎车,一群来自上海浦东的教育使者,正用知识与爱心,在边疆孩子们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
跨越山海的育人情怀
在莎车县第三中学的化学实验室和教室里,是陈欣老师忙碌的身影。作为区级骨干教师、浦东书院中学总务主任,他肩负着援疆教学团队中最重的教学担子:第一学期带4个高中化学班,一周12节课,教授200多名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因当地化学师资短缺,他临危受命转教高中化学,一切从头备课。他坚守传统,每节课坚持手写板书,即便上网课也自购手写板书写。针对学生实际,他梳理初中基础知识,编印成册分发。“一个学期很快过去,要让新疆的孩子们多学点。”
陈欣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
课堂上的陈老师充满“真性情”。学生不认真听课,他会“发威”,但私下里却平易近人。课排得再满,只要站上讲台便全情投入。“看到学生有回应、有进步,就很满足。”这份纯粹的教育热忱,如同不灭的烛光,照亮着孩子们的求知路。
而在莎车县第二中学,来自南汇五中的数学教师曹凤,对当地教育有着更深远的思考:“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是她执著的追求。
从一开始的带班教学,她逐渐将重心转向“传帮带”,把浦东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规范的教学方法引入莎车课堂。她的做法是“推门课”——提前一天通知听课对象,教师连夜备课,次日便实战演练。课后细致点评,直击痛点。她还组织当地教师教学比赛,邀请援疆教师担任评委,在实战中提升当地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课堂设计水平和教学规范性。
曹凤老师(中)和援疆教师瞿振芳(右)一起帮助莎车当地教师提高教学规范性
“这里部分教师由小学转岗初中,专业基础需夯实,教研活动也需要更规范有效。”曹凤深知当地教师的辛苦,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强化学校的“造血”功能。
在莎车县第七中学,朱海荣老师不仅是教学能手,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一名书法家,他创办的书法社团,成为学校的教学亮点。
朱老师是浦东建平南汇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获上海市教师板书大赛一等奖、教师钢笔字大赛一等奖。
教授语文的同时,朱老师在莎车七中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学校支持下,他创办了学生和教师两个书法社团。“要让莎车师生写好中国书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说。
朱海荣老师教授学生书法
书法展、书法义卖活动成为莎车七中的特色。2025年春夏之交,朱海荣及当地师生作品书法展在莎车教育局举行,堪称南方柔静书法文化与西域旷野风情的艺术交融。
莎车七中的招生季,朱老师还来到现场,挥毫为学生写书签,吸引了不少学生因“字”结缘报考七中。春节写春联,更是点燃了当地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今,30多名学生、20余名教师在他的带领下,沉醉于笔走龙蛇的墨香世界。书法,这枚来自浦江之畔的文化火种,正在叶尔羌河畔散发迷人的光彩。
从“输血”到“造血”
朱海荣、曹凤、陈欣3位老师的故事,是浦东教育人在喀什莎车各校奋战的缩影。他们背后,是浦东新区十五年如一日对莎车教育的支持——已累计派出368人次援疆教师教。
新时期,教育援疆模式也在进一步深化。2025年6月,“浦东援疆教师教育研修中心”成立,小学、初中、高中教研系统化运作。援疆教师们不再局限于本校,而是实践“进百所学校、上百堂示范课、作百场讲座、带教百名青年教师、结对百名骨干教师”(“五个一百”教育机制),将浦东教育经验更系统、更广泛地播撒在喀什莎车边疆的大地上。
与此同时,在浦莎两地教育局的关心下?,“上海援疆教师浦莎之家”成为老师们的坚实后盾。驻地内的“教师活动中心”设有党建馆、茶议室、音悦堂、书香苑等。担任浦东援疆教师支教团副团长的王正永深感教师们的辛苦,他说,要让远离故乡的老师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文化的慰藉。
教师节前夕,挂职莎车县教育局副局长、浦东援疆教师支教团团长的年四宝勉励援疆教师: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圆满完成教育援疆任务,为下一批援疆教师打好扎实基础。从最初的“输血”式授课,到如今构建“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和体系化的教研机制,从黄浦江畔到叶尔羌河,“浦莎同心”的种子已悄然开花?——它不只属于今天,更将滋养边疆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