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广发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卸任其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据Wind数据,截至卸任当日,该基金任职回报达140.03%,是其在管产品中收益最高的一只。
广发基金公告称此次变更为“解聘基金经理”,由原共同管理人周智硕单独管理,公司及业内人士均解释为“正常工作调整”,强调刘格菘不会离开广发基金。
但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偏偏是这只业绩最优的基金被卸任?在行业费率改革、管理压力陡增的背景下,“正常调整”是否暗藏对规模与业绩平衡的考量?
从当前管理情况看,刘格菘仍在管广发小盘成长、广发创新升级等5只基金,总规模294.63亿元,且此次卸任前已超4年未调整在管产品。持仓方面,今年二季度末数据显示,其核心配置集中在赛力斯、圣邦股份、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个股,延续了过往“重仓赛道”的风格。
作为2020年凭借光伏新能源行情斩获年度冠军的明星经理,刘格菘的“押注式”策略曾颇为奏效,但近年传统优势赛道退潮后,其组合调整效果不佳——尽管多只产品仍有翻倍业绩(如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双擎升级A任职回报超100%),但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已出现负收益。
此次卸任业绩最优基金,是否意味着他将重心转向其他产品?其现有持仓能否适配当前市场风格,仍存疑问。
公告显示,刘格菘因“工作安排”离任,但其管理的其他5只基金暂无变更计划。
这一操作引发市场猜测:294.63亿元的管理规模是否已让其分身乏术?毕竟从行业现状看,头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大时,资产配置与调仓难度显著增加。
尤其在公募费率改革背景下,基金公司创收承压,基金经理(尤其是规模大户)面临降薪压力,“减负”似乎成了必然选择。但为何选择卸任业绩最亮眼的基金,而非规模更大或业绩疲软的产品?是对周智硕的管理能力充分信任,还是另有深层考量,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刘格菘的“减负”并非孤例,今年公募行业明星经理离职、卸任潮持续发酵。6月28日,原富国基金于洋“清仓式”卸任全部产品并注销从业资格;不久前,安信基金首席投资官张翼飞也卸任全部9只基金后离职。
据不完全统计,鲍无可等多位绩优或知名经理年内均有“减负”或离任动作,且不少人转向私募发展。
业内分析认为,这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流动——随着公募从“牌照红利”进入“能力竞争”阶段,私募也向机构化转型,两类业态价值链重新分工,个人IP溢价衰减,平台价值凸显。但对基民而言,明星经理频繁调整在管产品,甚至离开公募,是否会影响投资连续性?基金公司所谓的“平台价值”,又能否真正替代明星经理的个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刘格菘此次卸任的基金虽业绩优异,但近年已显疲态,且其在管产品中仍有两只处于亏损状态。
在行业管理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减负”或许能缓解短期压力,但如何优化持仓策略、提升剩余产品业绩,才是留住基民信任的关键。若仅靠“正常调整”的说法搪塞市场疑问,而不清晰披露调整逻辑与后续规划,恐难打消投资者对业绩稳定性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