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又一行迎来“倒闭潮”,昔日“软黄金”,如今价格下跌也卖不出去
创始人
2025-09-17 05:02:37

“软黄金”的寒冬:羊绒产业的失落与转型困境

上个月,家附近一家经营了十五年的羊绒专卖店门前,一张褪色的红色甩卖告示格外醒目。店内的羊绒衫标价仅为599元,相较于往昔的1800元,跌幅惊人;680元的羊绒围巾也降至199元,几近腰斩。收银台后,老板娘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疲惫。她低声讲述着,尽管降价如此之多,店内积压的羊绒制品却鲜有人问津,这家承载了十余年光阴的老店,即将迎来谢幕。

这一幕,并非孤例。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场景正在悄然上演。曾经被誉为“软黄金”的羊绒制品,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寒冬。据统计,仅2024年,全国便有超过3000家羊绒制品店铺黯然关门,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令人扼腕。

羊绒产业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20年,彼时羊绒原料的价格便已显露颓势。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昔日每公斤320元的收购价,如今已跌至180元,降幅近44%,几乎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然而,消费者对羊绒的热情,却早已不复当年。

产业链上游:牧民的困境与羊绒供应的逆势

产业链的上游,牧民的养殖效益大幅下滑。一只绒山羊年产绒量仅300-500克,按当前收购价计算,一年的产绒收入不足90元。刨去饲料、人工、防疫等必要成本,几乎无利可图。迫于生计,许多牧民选择减少绒山羊数量,转养肉羊,或是外出打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绒山羊存栏量较2020年锐减25%。按理说,供应量下降应推高价格,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市场需求不足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行业。

产业链中游:加工企业的举步维艰

羊绒加工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在河北清河县,多家羊绒加工厂的开工率不足50%。一家年产值曾过亿的企业负责人坦言,当前订单量仅为鼎盛时期的30%,不少生产线已被迫停产。尽管原料成本下降,但人工、能源、环保成本却在不断攀升。一件羊绒衫的加工成本,已从2019年的80元上涨至120元,增幅高达50%,远远抵消了原料价格的跌幅。

产业链下游:零售市场的惨淡与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零售端更是哀鸿遍野。对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羊绒制品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平均销量较2020年下降了60%以上。即便大幅降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依旧低迷。北京王府井的一家羊绒专柜,2024年全年销售额仅为2019年的25%。

那么,消费者为何不再青睐羊绒制品?随机采访的100位消费者中,45%认为羊绒制品性价比不高;38%表示当前生活方式无需过于正式的服装;17%则担忧羊绒制品的保养过于繁琐。

年轻一代的疏离与消费习惯的代际差异

年轻消费者对羊绒制品的兴趣尤其淡薄。18-35岁的受访者中,仅12%曾购买过羊绒制品,而36-50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为34%。消费习惯的代际差异,正对羊绒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羊绒制品的保养确实是个难题。专业的干洗费用至少50元,穿着时需小心呵护,存放时更要防虫防潮。这些繁琐的步骤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化纤仿羊绒产品不仅价格低廉,更易打理。

科技进步与性价比的较量

科技的进步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高档化纤面料在保暖性和舒适度上已能媲美天然羊绒,价格却仅为其1/5至1/3。这种悬殊的性价比差距,促使许多理性消费者做出了更明智的选择。电商平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羊绒制品的搜索量同比2020年下降58%,而“仿羊绒”、“羊毛混纺”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却增长120%。

多元化竞争与品牌形象的困境

此外,羽绒服、抓绒衣、功能性内衣等产品的崛起,也分流了羊绒制品的市场份额。在保暖性上,这些替代品毫不逊色,在实用性和耐用性上甚至更具优势。户外运动的兴盛,更让功能性服装备受青睐,传统的羊绒制品显得日渐式微。

品牌运营方面,大多数羊绒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缺乏与年轻消费者沟通的渠道和语言。品牌宣传多强调奢华、高档,这些已难以引起当下消费者的共鸣。

财务困境与库存的重压

一家中等规模的羊绒制品店,即便每月固定成本(租金、人工、水电)高达2.5万元,按照目前的销售情况,月收入仅能维持在6000-10000元,大部分店铺处于亏损状态。

积压的库存,更是压垮许多羊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资金被大量占用,仓储、保险费用持续产生,羊绒制品还易受潮生虫,最终化为难以挽回的损失。

高端市场的曙光与转型尝试

然而,我们亦观察到,价格超过5000元的顶级羊绒产品,虽然销量不大,却因高单价利润,维持着一定的盈利水平。这表明,羊绒制品仍有其市场空间,关键在于精准定位。

部分有远见的羊绒企业已开始探索转型之路:转向生产羊绒家居用品(如羊绒毯、羊绒枕),或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高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线上销售渠道,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也为部分品牌重新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但这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上做出更高要求。

市场分化与季节性销售的挑战

羊绒产业的市场分化日趋明显,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端羊绒制品仍有一定需求,而三四线城市则几乎失去了竞争力。同时,羊绒制品的销售呈现出极端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这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尤为巨大。

消费观念的转变与科技的颠覆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现代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对“身份象征”的追求日渐式微。羊绒制品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在年轻一代那里吸引力大减。

科技进步也改变了市场格局,新型纤维材料的出现,让羊绒不再是高档面料的唯一选择,部分功能性纤维在性能上甚至超越了天然羊绒。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促使一部分消费者因担心养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而选择回避羊绒制品。

就业冲击与政策支持的局限

羊绒产业的衰落,直接影响了全国超过50万从业人员的生计。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面对市场需求的根本性不足,政策支持显得力不从心。

深层原因:消费升级下的结构性调整

羊绒产业的困境,是消费升级大潮下,部分传统产业面临的结构性调整的缩影。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不再盲目追逐“面子工程”。

投资风向的转变与转型企业的共性

从投资角度看,羊绒产业的吸引力持续下降,投资者纷纷转向更具前景的领域。缺乏资金支持,使得羊绒企业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我们调研发现,成功转型的企业大多具备产品定位清晰、品牌形象年轻化、销售渠道多元化、成本控制严格等共同特点。

未来展望:精缩与高端化的新格局

展望未来,羊绒产业不会彻底消失,但规模将大幅缩小。少数高端品牌有望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和严格的品质控制,服务于对品质有极高要求的小众消费群体。

市场的残酷法则:优胜劣汰的必然

我们预计,羊绒产业的倒闭潮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度依赖传统模式的企业,将难以维系。这个痛苦的调整过程,却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羊绒专卖店,老板娘选择及时止损、另寻出路,无疑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市场的变化总是无情的,“适者生存”是永恒的法则。

这个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永远辉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在不断演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固守旧习、拒绝变革,最终只会沦为市场淘汰的牺牲品。

你是否也曾留意到身边有类似的行业或店铺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型或衰退?你认为羊绒产业是否还有重振旗鼓的可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重磅.来袭“新贝壳究竟有挂吗”...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4830828】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新贝壳这款游戏其实有挂的...
〖实测分享〗“ 顺风顺水作弊软... 〖实测分享〗“顺风顺水作弊软件”!(真的能开挂)【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2278274】操作使用教程...
科普实测“皇豪互娱斗牛能开透视... 您好:皇豪互娱斗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355786】,很多玩家在皇豪互...
今日重大通报“拱趴游戏其实真有... 您好:拱趴游戏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5902455】很多玩家在拱趴游戏...
推荐这款“蠖藅互动最强辅助?”... 您好:蠖藅互动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7413232】,很多玩家在蠖藅互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