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 A 股慢慢回暖,资金进场的脚步明显快了,基金发行市场也跟着 “热” 了起来。
不少产品还成了 “一日售罄” 的爆款,看得出来大家买基金的热情又回来了。
但这波热闹,和前几年基金 “冲规模” 的时候似乎不太一样?
以前动不动就出百亿级 “日光基”,现在却少见了,而且债基市场最近也悄悄改了规则。
一、权益基金不追 “大爆款”
虽然 A 股最近涨涨跌跌,但整体趋势是往上走的,想进场的资金自然多了起来。
这其中,权益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占了超六成的份额!
这可是 2021 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比例,足以说明现在大家更愿意买权益类基金了。
期间也出了不少 “日光基”。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现在的 “日光基” 和以前差别很大。
前几年基金行业都想 “冲规模”,那时候的 “日光基” 动辄就是 80 亿、100 亿的规模。
2020 年的时候,光权益类 “日光基” 就有 91 只,其中16只规模超百亿,还有 3 只产品规模将近三百亿,很多人抢都抢不到。
可现在不一样了,新发基金大多走 “小目标” 路线,募集上限一般就设 10 亿或者 50 亿,明显比以前收缩了。
管理人一看够了,当天就提前结束募集,就怕规模失控。
为啥会有这种变化呢?
大型基金公司的说法是,现在权益基金好卖,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 A 股表现不错,大家愿意承担一点风险,二是这两年基金业绩慢慢回暖,以前亏了钱的投资者,现在又慢慢信任了。
渠道和销售的人也说,虽然 “日光基” 的热度比他们预期的高,但机构都不想集中推大爆款。
为啥?
因为单只基金规模太大,容易把客户分散了,反而影响整体的销售布局。
基金公司这边更看重业绩稳定,毕竟规模太大不好管理,提前结束募集就是为了平衡规模和业绩,优先保证基金能赚钱。
还有些ETF产品,为了快点建仓抓住市场机会,也会缩短募集周期。
另外,有些权益基金其实是 “机构定制” 的。
只要机构的核心资金到位,就赶紧结束募集,普通投资者能买到的份额本来就不多。
二、债基也热闹,规则调整背后有啥门道?
不光是权益基金,债基市场最近也挺热闹。
第二批 14 只科创债 ETF,和第一批一样,全都是 “一日售罄”。
虽然最终的募集数据还没公布,但据业内人说,这些产品大多接近 30 亿元的募集上限,预计加起来能 “吸金” 400 亿元左右。
这对债市来说,可是一笔不少的增量资金。
更值得关注的是,债基的申报规则最近也进行了新调整。
监管称要引导规模大的基金公司,在优先发展权益类基金的同时,多布局有明确股票最低仓位的基金,这类基金能享受 15 个工作日快速注册的待遇。
中大型基金公司的人透露,监管这么调整,核心是想鼓励大家多布局 “固收 +” 这类含权产品。
毕竟 “固收 +” 既能赚债券的稳定收益,又能靠股票赚点额外收益,对投资者来说更友好。
而且监管还要求基金公司尽快提交新的产品方案,跟上新规的方向。
其实早在 8 月底,监管就通过机构监管情况通报释放了信号。
说要引导规模大的基金公司,在优先发展权益类基金的同时,多布局有明确股票最低仓位的基金。
调整之后,基金注册速度就按含权仓位分了级,其他类型的债基也有区别对待。
符合国家战略的债基,还有主要卖给个人投资者的零售债基,正常注册就行,但那些主要给机构持有的纯债基金,注册节奏就会从严把控。
三、接下来行情怎么走?机构们这么看
说起后市后市,多家机构对接下来的行情还是挺乐观的。
泓德基金就说,从去年 “9·24” 开始的反转行情还在继续,接下来的主线可能是人工智能和出海。
人工智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出海则既有制造业的出海,也有服务业的出海。
他们认为这两条主线,正好对应了现在国内宏观经济外需比内需强、制造业优势突出的情况。
不过泓德基金也提醒,虽然有些个股涨得不少,但整体来看还没脱离基本面,不用太担心泡沫。
招商基金的首席财富顾问黄亮建议,现在是慢牛行情,投资者不用太急,先把长期托底的核心仓位建好,然后再分散布局一些有进攻性的行业配置。
他还说,现在 A 股整体是向好的,但机会不是集中在某一种风格或某一个板块,能不能抓住机会,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握风格轮动的节奏,提前布局核心方向。
不过汪立也说,现在市场的交易量还比较强,如果后续做多情绪没衰减、量能没下降,行情还能往上走。
结语
总的来说,基金发行市场的这些变化,都在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权益基金从 “冲规模” 到 “小而精”,还是债基规则的调整,都说明市场在慢慢成熟,不再追求短期热闹,而是更看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多了解这些变化,多分析不同基金的特点,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至于后市具体怎么走,咱们不用急,慢慢看、慢慢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