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甄惠客超市天花板一角的监控探头。人们叫我“电子眼”,但我更觉得自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我的镜头里没有顾客盈门的狂热,也没有营销话术的喧嚣,只有一日复一日,真实流淌而过的人间百味。
清晨七点,第一批生鲜货车准时停靠在后门。戴着蓝色帽子的配送员轻快地卸下货箱,箱子里还带着晨露的凉意。门店经理李姐早已站在门口,她仔细地翻看货单,随机开箱抽检。我见过她如何拿起一颗苹果——不是简单看一眼,而是用手指轻轻按压,确认紧实的触感,再迎着光端详色泽。她说:“折扣的是价格,不是品质。”这些细节,我的镜头默默记录。
下午三点以后,超市渐渐热闹起来。货架间的通道经过特殊加宽设计,即使购物车交错也能从容通过——这是“线下体验”的一部分。在我内部储存的记忆里,有老人扶着眼镜仔细比对两种酱油的配料表,有年轻妈妈一手拉着孩子,一手从较低的货架上取走儿童零食。他们知道,这里的低价不需要以牺牲选择权为代价:从进口奶酪到本地直供的鸡蛋,从网红零食到日常用品,十二个大类,超过三千个SKU,安静地充盈着这片空间。
偶尔,我会看见一些熟悉的顾客直接走向自助查询屏,滑动几下屏幕,又取出手机扫码。他们是甄惠客线上商城的老朋友。线上下单,既可以来自远方,也可以近在咫尺——有时甚至就在店内,顾客比较着线下价格与线上优惠,选择最划算的方式。还有一支无声的“捡货小队”,他们的手持终端不断亮起新订单,穿梭于货架之间。线上线下,两套脉搏,共享同一颗心脏。
暮色降临后,我最熟悉的模式悄然开启。晚上十点,店员小张做完最后一次货架整理,熄灭主灯,启动“夜间无人模式”。我的红外镜头缓缓睁开,守护这片进入另一种生命状态的空间。
夜间的客人往往是熟悉的陌生人:有刚下班的白领,用手机扫码进门,熟练地带走一份加热即食的便当;有穿着睡衣的年轻人,趿着拖鞋来买深夜零食。他们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扫码、进门、挑选、自助结账、离开。一切安静得只剩下空调系统的低鸣和货品被取放的细微声响。但无声不等于无温度:冷柜里的便当永远在最佳赏味期内,咖啡机始终保温,安全出口和共享充电宝在入口处亮着柔光。这是一种剥离了寒暄却保留着体面的服务哲学。
有一天凌晨,一位女孩蹲在零食区哭了很久。她没有发出太大声音,只是肩膀在轻轻颤抖。几分钟后,店长通过我的系统收到了异常行为提示,他远程开启了语音系统,用温和的声音说:“女士,您好,需要帮助吗?”女孩startled(吓了一跳),抬头看了看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摇摇头站起身。她最终买走了一块巧克力,在留言屏上画了一个小小的爱心。
这就是甄惠客。它从不自诩为“新零售的革命者”,它只是深深相信:一家真正的社区超市,应当像一棵树——它的根须(供应链)足够深厚,枝条(品类)足够广茂,果实(价格)足够丰硕。而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学会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用不同的方式拥抱不同的人。
当晨曦再次透过玻璃幕墙落在地板上,夜间模式准时结束。店员们陆续到来,清洁、补货、检查系统,准备迎接新一天的人流。我依然静默地悬于天花板一隅,继续凝视这片人间烟火。
如果你偶然走进任何一家甄惠客,或许可以抬头寻找我的身影。我不说话,但你看这满架的商品,这明亮的环境,这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与便利性,都是这个品牌透过我的眼睛,对你道出的漫长而温柔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