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乌克兰无人机持续袭击俄罗斯炼油设施,导致其超过40%的炼油产能陷入瘫痪,引发俄国内大规模汽油短缺。
远东、克里米亚及梁赞等10余地区加油站排起长队,黑市油价飙升至每升16元以上。
普通民众生活与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战争代价正迅速向俄罗斯后方转移。
乌无人机炸俄能源设施,能成吗?
或许有人会说,乌克兰天天盯着俄罗斯的炼油厂、石化厂炸,真能靠这招“打疼”俄罗斯的油气行业,减少它的出口收入吗?
毕竟俄罗斯是出了名的能源大国,这点袭击会不会跟挠痒痒似的,修复好了照样赚钱?
一方面,俄罗斯确实有修复能力,比如2024年5月这座综合体被袭击后,后来也恢复了正常运营,说明它不是炸一次就废了;
但另一方面,乌克兰这是“强化行动”,不是偶尔一次,近几周一直在加大力度,还搞“系统性打击”。
你想啊,就算每次修得快,频繁被炸也得花钱花时间吧?
俄罗斯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汽油短缺了,这说明袭击确实影响到了局部供应。
不过话说回来,这招的效果可能也有限,俄罗斯毕竟能源出口渠道多,就算欧洲买得少了,说不定还有其他买家,想靠无人机彻底断了它的能源收入,估计不太现实,更多是“添堵”和施压。
还有一个容易让人纠结的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乌克兰总说俄罗斯打击它的能源基础设施不对,现在自己反过来炸俄罗斯的,这不就是“双标”吗?
尤其是俄罗斯还说乌克兰这是“恐怖主义行为”,听着好像两边各有各的理,到底该怎么看?
这里得先搞清楚双方的动机。乌克兰炸俄罗斯的能源设施,有人说是为了“减少俄罗斯的出口收入”(毕竟能源收入是俄罗斯支撑战争的重要钱袋子),还想“引发其国内不满情绪”,本质是冲着“削弱对方战争潜力”去的;
而俄罗斯打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更多是为了压制乌克兰的民生和战争支撑能力,比如之前冬天炸乌克兰的电网,让民众缺电缺暖,想逼乌克兰让步。
两者都是打能源设施,但出发点不太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不管动机是什么,打击这类和民生相关的设施,最后都可能让老百姓受影响。
俄罗斯的汽油短缺、乌克兰之前的缺电,都是例子。
所以与其说“双标”,不如说这是战争里双方的“策略选择”,只是国际上对这类行动的争议一直很大,毕竟能源设施算“半民用”,打多了难免波及无辜。
伏尔加格勒袭厂,真相咋说?
还有个挺实际的担心:或许有人会问,乌克兰这么远的距离去炸俄罗斯的设施(比如乌法离乌克兰边境1400公里),真的能保证精准打击,不伤到平民吗?
虽然说巴什科尔托斯坦的袭击没造成人员伤亡,伏尔加格勒也只是“房屋轻微受损”,但万一哪天没控制好,是不是会出大事?
这点确实得考虑。无人机袭击虽然相对“精准”,但也有不确定性。
比如伏尔加格勒州长就说过“防空部队击退了大规模袭击”,可乌克兰又说“炼油厂运营暂时中断”,两边说法不一样,路透社也没法核实,说明这类袭击的实际情况可能很复杂。
乌克兰可能会说“尽量避开平民”,但1400公里外操控无人机,就算技术再好,也难保不会有偏差。
而且能源设施一般都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附近,真炸偏了或者引发大火,平民安全就成了大问题。
所以这不仅是“打不打得中目标”的问题,更涉及到“战争伦理”的考量,就算暂时没伤人,风险始终存在。
最后咱们捋捋核心。乌克兰炸俄罗斯能源设施,本质是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的一种“施压手段”:既想削弱对方的经济支撑,又想在和平谈判里争取更多筹码(毕竟它对谈判进展不满)。
但这种手段有两面性:一方面确实能给俄罗斯添麻烦、造成局部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双方的对抗更激烈(俄罗斯肯定会反击),还会波及民生,反而让和平谈判更难推进。
毕竟你炸我的炼油厂,我就炸你的电网,互相伤害的循环一旦形成,想停下来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看这件事,不能只站某一方的立场,得看到背后的策略逻辑、实际影响和潜在风险。
它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战争中复杂现实的一个缩影,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而和平谈判的希望,可能也就在这种互相打击的拉扯中,变得更渺茫了。
结语
说到底,能源战是僵局中的无奈挣扎,看似战术高明,实则代价惨重。
它撕开的是战争的残酷真相:政治博弈下,普通人扛下了所有代价。
和平不是比谁更能忍痛,而是何时愿意放下武器——但眼下,双方显然还在赌谁先撑不住。
上一篇:罗永浩再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