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云通数科)
2025年上半年收官时我们曾经盘点了年内新备案的证券类管理人,9月过半,新备案管理人再次扩容,不乏许多“有来历”的管理人,一起来看:
01
下半年管理人备案12家
下半年以来,截至9月16日,又有12家管理人通过备案,7月备案6家,8月备案3家,9月目前备案3家。
图:2025年年内证券类管理人月度备案数量(家)
统计日期:2025-9-16
图:2025年下半年12家私募证券类管理人详情
7月备案6家管理人
(1)浙江创新动力
浙江创新动力成立于2024年12月18日,2025年7月14日通过备案登记。浙江创新动力是浙江省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旗下专注证券投资的核心平台。浙江省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85%,杭州浙发泓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5%,实际控制人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王浩曾供职于中信证券、浙江中大集团、杭州中大君悦和浙江省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海南西格玛
海南西格玛成立于2025年3月24日,是一家专注于中国二级市场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产品以量化类策略为主,致力于打造为国内顶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法定代表人钟晓峰曾任职于广州证券,广州思诺铂投资和深圳福汇资本,风控负责人刘宝鑫曾在中信证券任职。
(3)上海睿成
上海睿成成立于2025年4月21日,2025年7月14日即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法定代表人是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分析师丁鲁明。
丁鲁明是同济大学金融数学硕士、中国准精算师,具有17年证券行业从业经验。2008年5月,丁鲁明毕业后加入海通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工程高级分析师,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014年12月,他加入中信建投证券,担任研究发展部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后来成为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经理,金融工程团队、大类资产配置与基金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中信建投证券基金投顾业务决策委员会成员。
丁鲁明的合伙人储倢也是一位证券行业资深人士。储倢于2009年11月加入江海证券,担任营业部理财经理;2011年4月加入第一创业证券,担任营业部服务部负责人;2014年11月成为上海汇衢资产投资经理;2015年7月加入联储证券,担任投资经理、投资主办等职务;2024年4月离职,随后筹备私募基金,2025年5月成为睿成私募投资总监。
(4)上海理泉
上海理泉成立于2024年4月19日,2025年7月18日通过备案登记。法定代表人宋小龙是一名资深的公募老将。宋小龙是典型的“技术派”基金经理,拥有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学位,早期曾在北大青鸟担任金融事业部项目经理,具备扎实的量化与系统开发背景。
1999年,加入富国基金,从行业研究员做起,逐步晋升为基金经理,管理过基金汉鼎、富国天瑞、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等基金直至2012年离职。其中,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A(100032)在其任职期间(2008.11.20~2010.1.26)年化回报高达49.37%。2012年,宋小龙转战长信基金,担任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管理长信金利趋势等基金。2016年,他升任太平基金总经理,2018年又出任华宸未来基金总经理,直至2023年9月离职。
(5)厦门太朴恒新
太朴恒新7月29日完成备案登记。核心高管中,总经理李冬兰拥有丰富的私募履历,曾在股权类私募中担任要职,2015.06 - 2022.06期间在深圳宇纳私募担任总经理,2022.09 - 2024.11海南香元私募担任投资总监。而合规风控负责人齐晶岩曾任天风证券固定收益商品部投资经理。
(6)北京朝晖知行
朝晖知行成立于2023年6月13日,2025年7月29日完成备案登记,注册于北京基金小镇。法定代表人、投资负责人林祯景,在投身私募行业前,曾于财通基金担任投资经理,后期先后在上海同安投资、上海乾瀛投资担任基金经理。
8月备案3家管理人
(7)上海大康永祺
上海大康永祺8月8日通过备案。掌舵人刘浩峰与投资总监陈蔚丰均曾在浦银安盛供职,又一例公奔私的典型案例。掌舵人刘浩峰担任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其职业生涯跨越券商与公募,尤其在浦银安盛基金深耕长达10年,从研究员一路历练至投资要职,积累了深厚的宏观视野与实战经验。
陈蔚丰出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2010年-2021年在浦银安盛任职10年,从行业研究员逐步成长为掌管资金的基金经理,此外其还有长城基金担任过基金经理,在私募担任过研究员。
(8)宁波智策盛源
智策盛源8月26日完成备案,执行事务合伙人张磊具有丰富的量化投资背景。张磊的职业生涯始于Murex,2016年加入国内知名量化私募宁波灵均投资,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担任量化研究员和投资经理。2022年1月-2025年5月先后在两家信息科技企业负责投研工作,2025年6月回归私募创办智策盛源。
(9)恒毅持盈私募
8月29日,恒毅持盈正式获批。恒毅持盈将聚焦“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重点布局符合政策导向和险资配置需要的优质上市公司,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的优势,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从其团队背景来看,恒毅持盈的法定代表人窦泽云为业内资深人士,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行业经验,早期在云南电力实验研究院担任工程师,随后进入金融领域,先后在平安证券研究所、南方基金投资研究部担任研究员,并在平安证券多个部门担任过首席研究员、副所长等要职。2015年后,窦泽云转型投资管理,在平安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担任投资经理和研究负责人。公司的合规风控负责人邹媛媛同样来自平安证券体系,曾在多家券商合规部门任职,拥有丰富的合规管理经验。
9月备案3家管理人
(10)芒果私募
芒果私募9月8日通过协会备案,注册地青岛,办公地深圳,法定代表人王上。王上早期在远澜信息科技担任研究员,2013年成立了弈倍投资,担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基金经理。2013.6—2025.5的12年时间里,相继担任弈倍投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基金经理,直至2025年4月成立芒果私募。
弈倍投资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量化投资领域,秉持科学、严谨、稳健的投资理念,为投资人创造满意的投资收益回报,力争发展成为国内值得投资人长期信赖的量化私募管理人。产品线主要有指数增强、量化选股、混合指增、市场中性、混合多空和个股多空策略。法定代表人余建国拥有17年从业经验。2008年至2018年任职于美国千禧年基金旗下全球知名量化子公司世坤投资,历任研究员,投资部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
芒果私募的合规风控负责人李仪此前曾任职于知名私募林园投资,在2020年3月-2024年1月,李仪相继担任林园投资的风控经理、合规风控负责人、副总经理。
林园投资是由中国著名投资人林园于2006年创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其创始人林园早年以重仓贵州茅台等优质消费股闻名,被誉为“中国民间股神”。公司核心投资理念是专注于“与嘴巴相关的”刚需消费行业,追求具有绝对确定性的长期投资。凭借其创始人独特的投资哲学和突出的历史业绩,林园投资在中国资产管理领域享有极高知名度,是目前中国最具个人特色的私募机构之一,是中国私募界的标志性人物。
(11)上海华耀上海华耀成立于2025年3月7日,9月12日通过备案登记,可开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及私募证券投资类FOF基金业务。
李光自2025年5月起担任华耀私募法定代表人、董事总经理及投资总监。此前,李光就职于昔日百亿量化私募磐松资产。李光自2022年11月起加入上海磐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2025年1月至5月转任该公司基金经理,随后于2025年5月离职并创办上海华耀。
上海磐松规模回到50-100亿元区间,2024年7月规模首次达到了100亿以上,从中大型提升至百亿仅花了4个月。磐松投研团队来自于数学、金融、计算机等不同专业。磐松私募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长周期预测的研究,采用系统性投资策略,实现A股的价值投资,主要策略包含指数增强、股票多空、市场中性、期货套利等。策略的换手率低,能够容纳大规模的资金,保持投资策略的稳定性。
李光持股70%,上海诚远投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30%。经股权穿透,李光持股71%为公司实控人,石宇持股29%,是公司的合规风控负责人及信息填报负责人。
(12)浙江归湖
浙江归湖私募成立于2024年5月31日,2025年9月12日完成备案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为吴迪。持股股东包括吴迪 46%、布占营25%、孙艳军14%、晓宁15%。
法定代表人吴迪在2018年12月—2024年11月的近六年时间里均任职于上海潼骁投资,相继担任潼骁投资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副总经理、投资经理。除了公司实际控制人吴迪,公司持股股东布占营在2019-2024年也曾任职于潼骁投资。
潼骁投资成立于2014年4月15日,于2014年8月向基金业协会履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手续,产品涉及权益、固定收益、多元资产、管理期货和跨境投资。创始人张凡先生拥有1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及宏观经济分析,曾任长江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期间所在团队于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公司投研团队来自于国内外顶尖高校,拥有国际投行等专业背景,具有丰富的量化开发及策略研究经验。
02
管理人年内备案基金情况
截至2025年9月16日,年内已有37家管理人完成备案登记,多数规模区间处于0-5亿元,但是个别管理人已经取得初期的规模突破,比如泰康稳行和扬州远和,规模已经来到20-50亿元区间。
截至8月底,37家管理人中24家管理人已经备案基金,共计99只,其中扬州远和年内备案34只遥遥领先,深圳九木私募备案9只位列其后,玮博私募备案8只基金位列第三。此外上海太衍和上海正合私募均成功备案5只。
图:37家证券类管理人备案基金情况
统计日期:2025-8-31
03
为何都在“另起炉灶”
一般来说,原机构的资源禀赋以及规章流程是远成熟于一个新私募的,作为新私募的管理者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如果还要兼顾投研,一定是更费心思,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私募从业者另起炉灶呢?
首先可能是对个人发展和战略自主的追求,许多资深私募从业者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资源后,希望实践自身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当原公司的战略方向或个人发展空间与自身规划不匹配时,自立门户成为选择。比如一些从业者可能敏锐地察觉到某些
特定投资赛道的巨大潜力,认为原公司平台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因而选择“单干”。
同时,私募行业竞争激烈,核心人才往往希望获得更为直接的物质回报和股权激励。部分新私募会通过授予初创团队股权来吸引人才,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方式。
此外,随着私募监管趋严,新机会显现,大型私募的运营成本增加,但同时也为一些灵活性强、策略独特的小型私募带来了潜在发展机遇。
当然,原平台本身的发展瓶颈也会导致一部分人才的流失,比如部分私募机构或因业绩不佳、管理规模缩水,或因内部治理问题、团队分歧。特别是在一些中小私募,如果资源支持不足或团队稳定性差,核心人员更可能选择离开并创办新机构。
更多管理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