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撒胡
编辑|撒胡
近期,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不计前嫌,向欧盟出口了一共2582吨稀土,环比增长21%,甚至超过了美国出口量的三倍。
然而,得到好处的欧盟不但不感激,反而再次对我国进行无理由“攻击”,拉黑了12家中企,连隔壁的俄罗斯也将受到制裁。
欧盟如此行为,当真不怕再次遭到我国的稀土限制吗?
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欧盟对中国的政策,现在正被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撕扯着,几乎要精神分裂,一种是来自产业链深度捆绑的强大经济“引力”,让你根本无法挣脱,另一种则是源于地缘政治站队和价值观的强烈政治“斥力”,拼命想把你推开。
这股引力到底有多强?看看数字就知道了,欧洲对中国稀(独)土(立)资源的依赖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7.8%。
但这还不是全部,更要命的是,欧洲新能源产业的整条“生命线”都攥在中国手里,全球40%的铜、60%的锂、70%的钴,还有接近百分之百的石墨,其精炼环节都由中国主导。
面对这种局面,欧洲工业界的巨头们,比如德国和法国的企业代表,早就发出了警告,别把经贸关系搞得太政治化。
他们心里清楚,一旦失去了中国的供应链,他们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计划,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风力发电,基本上就等于直接搁浅。
当然,欧盟也想过“自力更生”。那个叫“欧洲稀土联盟”的项目,计划砸下120亿欧元,可现实冰冷又残酷:在欧洲本土搞一套供应链,成本预估要比从中国进口高出三到四倍,而且建立起来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短期内,这股强大的经济引力,欧盟根本无法摆脱。
可另一股力量,政治上的“斥力”,同样不容小觑,有分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盟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美国的对华政策,尤其是在为那个可能回归的特朗普政府提前示好。
再者,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效果一直不怎么样,内部挫败感很强,这时候找个“替代责任方”来转移矛盾,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中国企业就成了那个目标。
最能体现其政治属性的是,这次制裁的提出,至今缺乏公开的、能让人信服的证据,也没有经过什么司法程序,说白了,这更像是一种基于政治动机的“风险判断”,而非法律裁决。
这种言行不一的撕裂,后果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这12家被盯上的中国企业,与欧洲的年贸易额估算超过80亿欧元。
一旦制裁落地,这笔生意可能就要泡汤,更何况,中方已经明确警告,将采取必要行动维护本国企业的权益,别忘了,中国过去就曾对欧盟的金融机构实施过反制。
欧盟铁板一块?假的
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总想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一副团结一致、对华强硬的姿态,但这种“统一声量”,很多时候只是个幌子,根本掩盖不了欧盟内部因为各自国家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分歧,所谓的“统一政策”,更像是一个脆弱不堪的政治妥协产物,到底能执行多久,谁也说不准。
这个脆弱性,从它的决策机制上就能看出来,任何对外的制裁草案,都需要欧盟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生效,这个“一致同意”的门槛设得极高,本身就为内部分歧和扯皮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草案一出来,公开的反对声音就来了,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国家,因为和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直截了当地表示了反对或担忧,他们更关心本国的经济和饭碗,而不是远在天边的地缘政治游戏。
就连欧盟的“领头羊”德国,也表现出了务实的怀疑态度,德国方面公开质疑,这种制裁到底能不能有效打击到俄罗斯,还是说,只是在扰乱我们自己至关重要的供应链?这种怀疑,代表了欧盟内部一股不可忽视的理性声音。
说到底,分歧的根源在于利益,不同成员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有深有浅,产业链的捆绑程度也大相径庭,因此,对于供应链中断的承受能力自然天差地别。
立陶宛就是个活生生的前车之鉴,之前因为它在某些问题上挑衅中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其稀土进口量直接减少了40%,国内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成本硬生生被推高了15%。
这个教训,对于其他欧盟成员国来说,无疑是响亮的警钟,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为政治姿态买单的冤大头。
中国实力
欧盟这次挥舞制裁大棒,很可能建立在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判断之上,他们似乎以为,自己可以单方面地对中国进行经济施压,而中国手里没什么牌可打,缺乏有效且合法的反制工具。
这种想法,严重低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所扮演的结构性角色,以及其运用规则进行博弈的强大能力。
中国的力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资源储量,虽然中国的稀土储量只占全球的约36%,但产量却占到60%以上,更可怕的是,在加工和精炼这个决定一切的核心环节,中国的控制力超过了85%。这意味着什么?
就算你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了新的稀土矿,开采出来了,最终大概率还是得送到中国来加工,因为你绕不开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链。
中国的“工具箱”里,也远不止稀土一张牌,别忘了,不久前中国已经对镓、锗这两种关键矿产资源实施了出口管制。
这一行动清晰地证明,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在必要的时候,运用符合国际惯例(比如基于军民两用属性)的手段来进行反制,这可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旦局势升级,连锁反应对欧盟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德国经济研究所的预测听起来就像一部惊悚片:如果中欧稀土贸易真的中断,欧盟的新能源产业将面临长达18到24个月的供应危机,相关产业成本预计将暴涨25%至40%,并可能导致约1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威胁。
这种单边制裁的举动,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对规则的挑战,欧盟的制裁并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授权,其法律基础仅仅是欧盟内部的政策框架。这种做法,很容易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场合受到质疑和挑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声誉,欧盟此举会让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愈发警惕西方国家将经济制裁“工具化”的倾向,为了自保,可能会加速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去西方中心化”重构,到那个时候,欧盟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个供应商了。
结语
一手紧紧攥着来自中国的稀土订单,另一手却高高举起制裁的大棒,欧盟此刻的行为,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权宜之计来解释了。
这更像是一场深层战略困境的集中爆发,它既无法摆脱对中国经济的深度依赖,又难以抗拒来自大西洋对岸盟友的政治压力,在这种剧烈的撕扯之中,欧盟一直挂在嘴边的“战略自主”口号,听起来显得愈发空洞和无力。
未来,摆在欧盟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是选择正视这个多极化世界的现实,与像中国这样的关键伙伴寻求务实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还是继续在这条充满矛盾和自我消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以损害自身核心利益为代价,去扮演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角色?它的每一个选择,都值得全世界的观察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