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别山崎岖的山路上。新四军通讯员陈志明紧了紧腰间束着的草绳,摸着咕咕作响的肚子,小心翼翼地朝山下走去。他此行的任务是为藏在山洞里的伤员们购买粮食。
山脚下,一座低矮的茅草屋透出微弱的灯光。小陈轻轻叩响吱呀作响的木门:老乡,能帮个忙吗?屋内却一片寂静。推门而入,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护在草铺前,警惕地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大娘别怕,我是新四军......小陈话未说完,老妇人突然瞪大眼睛,一把抓住他的胳膊:你们藏在哪儿?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让小陈愣住了。原来,这位姓李的大娘早听说新四军是穷人的队伍,执意要跟着上山认路,好给伤员们送饭。 山洞里,负伤的刘连长正焦急地来回踱步。当看到小陈身后跟着位陌生老人时,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但李大娘二话不说,第二天天不亮就挎着热腾腾的饭菜出现在洞口。更让人揪心的是,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粮食都是李大娘带着儿媳和两个年幼的孙儿沿街乞讨来的。 叔叔快吃吧,八岁的小孙女怯生生地说,我和弟弟叫了好多声爷爷奶奶才要来这些......战士们捧着粗瓷碗的手不住颤抖,滚烫的泪水滴进粥里。就这样,在李大娘一家冒着生命危险的照料下,四位战士的伤势渐渐好转。 四个月后的离别之夜,月光依旧皎洁。李大娘用粗糙的手掌一遍遍抚平战士们的衣襟,两个小孙儿紧紧抱着战士们的腿不肯松开。当战士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月色中,大娘依然站在村口,直到再也看不见那些年轻的身影。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正是千千万万像李大娘这样的普通百姓,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军民鱼水情。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最纯粹的爱与勇气,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最动人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