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半年,为了项目考察,江浙沪的二线城市几乎被踏遍。
从南京江宁区的购物中心到宁波老城区的小馆子,踩过的门店越多,答案越清晰,对想做点小生意的普通人来说,二线城市远比一线和县城靠谱。
不钻牛角尖
先看大家最熟悉的一线城市,不少互联网从业者拿着三万五万的月薪,表面风光,实则日子紧绷:房贷占去收入半壁江山,扣完房租、通勤,可支配资金所剩无几,更谈不上轻松消费。
关键是这份高薪窗口期极短,35岁后的职场不确定性如影随形,做生意的难度更甚。
餐饮行业里,常能见到网红店火不过三个月:一线城市消费者见多识广,口味迭代比翻书还快,今天为装修打卡,明天就被新网红店吸引。
创业者刚砸完装修成本,就面临“过气”风险,这种折腾鲜有能扛住的。
再看被自媒体热炒的县城市场,很多县城人口持续外流,年轻人往市区聚集,消费力自然疲软。
产业结构也过于单一,优质岗位多集中在体制内,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等能孕育高收入群体的产业根本无法扎根。
没有稳定的高收入人群,中高端消费只能是空中楼阁,精致小酒馆、西餐厅这类业态往往“叫好不叫座”。
对比之下,二线城市的优势愈发凸显,像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这些经济发达的“新一线”,既有外贸、高端制造等国家扶持的产业,能稳定培育中产消费群体。
生活压力又远低于一线,房贷压力减轻后,人们的消费意愿反而更强,说白了这里既有“愿意花钱的人”,又有“能活下去的生意”,正是创业最需要的土壤。
南京的热闹
考察中,南京的商业活力尤为出人意料,谁能想到,2024年全国销售额最高的商场,竟是南京德基广场。
以245亿元的销售额超越北京SKP,首次登顶全国“店王”,年客流量更是达到3380万人次,这份成绩远超北上广深诸多老牌商场。
有考察者特地选周一上午探访,本以为工作日客流稀疏,结果停车场绕三圈才找到空位。
更有趣的是,商场内的网红洗手间竟需排队,不少游客专程打卡拍照,俨然成了“迷你景点”,负一楼的烘焙品牌更令人惊叹,晚间九点已售空所有产品,店员透露月营收近百万。
跟当地一位餐饮老板闲聊才摸清门道:德基的流量从不止于南京本地人,作为江苏首府,苏北居民采购高端商品、享用大餐时,多会优先选择南京。
加之紧邻安徽,许多安徽人不愿折腾去上海,直接把南京当作消费目的地,等于说,苏皖地区的消费力在此汇聚,流量想不旺都难。
另有一家寿喜锅店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老板拿到德基入驻合同时喜不自胜,直言“能在这儿开店,就不愁没生意”。
一线城市商场要么租金高企,要么竞争惨烈,很难有这种“稳稳的确定性”,南京兼具历史景点带来的游客流量与周边城市的消费聚集效应,做餐饮、零售天生就占尽优势。
宁波的实在
如果说南京的热闹是“一眼可见”,宁波的商机则“藏于肌理”,这座城市鲜有网红标签,也不刻意炒作文旅,但落地便能感受到其经济实力。
宁波舟山港连续16年位居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高端制造业遍布,产业链上的高收入群体,才是消费市场的核心支撑。
宁波有家叫“300杯”的宁波菜馆,据行业观察,其与新荣记风格高度契合,菜品精致化路线一脉相承,主打“中餐西做”,人均200多元,往往需提前两天预约。
这背后是消费升级的鲜明信号:宁波人的需求早已从“吃饱”转向“吃体验”,只要品质、氛围在线,溢价消费完全能被接受。
还有投资者在宁波布局的“桃花屋东楼”小酒馆,主打饭后小酌的“情绪消费”,本担心这类非刚需业态难运营,结果天天满座。
宁波生意的另一大优势是“持久力”,走访多家门店发现,不少开业五六年甚至十年的老店,客流依旧络绎不绝。
不同于一线城市网红店“各领风骚三五月”,这里的消费者认品质、重口碑,只要产品过硬,便能积累长期客源。
更难得的是竞争压力适中,从业者无需陷入恶性竞争,反而能沉心打磨服务与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江浙地区的均衡发展往往能孕育独特的商业氛围,以江苏为例,作为没有一线城市的省份,2024年其人均GDP达160694元人民币,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约2.27万美元,已超过希腊、接近葡萄牙水平。
而“苏超”的火爆,正是这种均衡实力的缩影:不仅因为13个设区市经济实力相近,更得益于官方结合“散装江苏”梗的趣味传播,以及赛事与文旅消费的联动,才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
其实无论南京的流量聚集,还是宁波的品质消费,本质都指向同一结论:二线城市给了普通人创业“缓冲带”,没有一线的高压内卷,又比县城具备更强的消费力。
结语
创业未必需要高科技加持,开家火锅店、小酒馆,甚至一家面包店,只要摸准当地需求,反而比在一线挤破头更有奔头。
如今常能见到从一线回流二线的创业者,大多做得有声有色。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想法?是青睐南京的烟火气、宁波的实在劲儿,还是成都、杭州的独特氛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或许能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