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妈,那个马云最信任的男人
创始人
2025-09-29 20:07:48

(图源:阿里云栖大会)

作者丨萧哓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阿里的改革不是‘外科手术’,而是要重塑‘生长基因’。”

2025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站在聚光灯下,这句关于阿里转型的表述,既是对其两年改革的总结,也为外界解读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变革提供了关键钥匙

时钟拨回到2023年秋,他临危受命执掌阿里时,这家企业正深陷 “增长失速” 与 “组织臃肿” 的双重困局。

两年后的今天,9963.47亿元营收(同比增 5.9%)、1259.76亿元税后利润(同比增76.6%)的财报数据,勾勒出转型的初步轮廓。

但正如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坦诚的 “改革深水区没有标准答案”,核心电商增速趋缓、业务协同不足等问题,仍在考验着他 “拆分革命” 的成色。

“拆分革命”:阿里破局的三大范式突破

在阿里的故事版图里,吴泳铭始终是那个带着独特注脚的人物。

他不仅是马云最早的技术信徒,更以 “阿里技术初代拓荒者” 的身份,在互联网浪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这段影响深远的传奇,竟缘起于1996年《钱江晚报》角落一则不起眼的招聘广告。

这段始于招聘广告的渊源,不仅奠定了吴泳铭 “马云技术追随者” 的初始定位,更埋下了他日后深度参与阿里技术架构搭建、直至执掌集团的伏笔。

当吴泳铭以“1+6+N”拆分战略为阿里按下转型键时,外界多将其视为应对增长失速的 “应急手段”。

但从2025年财报数据与业务演进逻辑来看,这场以“拆”为核心的改革,实则是对互联网巨头组织模式、技术转化、业务布局的三重范式重构

它不仅激活了阿里的个体业务动能,更重新定义了大型科技企业在成熟期的破局路径。

吴泳铭推动的“1+6+N”拆分,绝非简单的业务分拆,而是对阿里“大集权”架构的根本性颠覆

过去阿里以集团为核心分配资源,业务线如同“依附主干的分支”,创新活力被层级壁垒压制;拆分后,阿里云、菜鸟、淘天等六大板块成为独立运营主体,拥有自主决策、融资与上市的权限,形成 “联邦制” 生态。

这种变革的价值,远不止于毛利率提升3.2个百分点的表层成果。

从行业视角看,这一模式打破了规模越大越僵化的巨头魔咒

菜鸟独立后快速推进上市,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的同时,其全球物流网络的建设速度较集团管控时期提升40%;阿里云通过100亿元独立融资,引入外部资本加速技术迭代,2025年政企客户增速达25%,远超拆分前水平。

更关键的是,资源壁垒的打破让业务线获得“战略自主权”,淘天集团研发投入占比从8%跃升至12%,自主推进“AI电商”改造,这种“决策权下沉”带来的灵活度,正是传统集权架构下难以实现的

吴泳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用“管理优化”修补旧体系,而是直接用“生态化重构”激活组织基因。

作为阿里“十八罗汉”中少有的技术型管理者,吴泳铭对技术的理解远超“砸钱做研发”的传统思路。

2025年超1500亿元的研发投入、80%流向AI与云计算领域的资源倾斜,背后是他对“技术商业化闭环”的精准把控。

在外界看来,阿里技术投入常陷入 “重研发轻转化” 的陷阱,专利数量虽多却难以落地;而吴泳铭主导下,技术研发始终围绕 “业务痛点” 展开,形成 “研发 - 落地 - 迭代” 的正向循环

通义千问大模型的演进路径最具代表性,其4次迭代均紧扣电商、工业等核心场景,而非追求 “技术参数领先”。

在电商领域,大模型重构智能客服体系,将用户咨询响应时间从10秒缩短至2秒,转化率提升15%;在工业场景,通过AI质检技术帮助合作厂商降低不良率30%,实现“技术输出即商业收益”。

这种“技术反哺业务”的逻辑,让阿里云智能板块营收增速从12%提升至18%,也彻底改变了外界对阿里“技术虚胖”的认知。

吴泳铭的突破在于,他将阿里的技术基因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为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转化范式”。

在互联网行业“唯规模论”盛行的背景下,吴泳铭的 “业务减法” 显得尤为清醒。

剥离本地生活到家业务股权、减持Lazada股份,这些动作看似“收缩战线”,实则是对阿里“核心能力边界”的重新定义。

此前,阿里试图通过“全品类覆盖”抢占市场,却导致资源分散,本地生活业务常年亏损、Lazada在东南亚陷入价格战泥潭。

而吴泳铭的战略取舍,遵循“是否匹配核心能力”的唯一标准:保留并强化速卖通的跨境供应链能力,因其与阿里电商基因高度契合;放弃本地生活到家业务,因其需线下履约能力与阿里优势错位。

这种 “聚焦核心” 的战略,带来的不仅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增加400亿元的财务改善,更重塑了阿里的业务竞争力。

速卖通在资源倾斜后,通过优化跨境物流与支付体系,增速从18%回升至25%,在欧美市场的订单量同比增长35%,成为真正的“跨境支点”。

而高德地图与本地生活到店业务的协同,让到店交易额增速突破30%,证明“聚焦优势”远比“盲目扩张”更有效。

吴泳铭用行动证明,对于成熟期的巨头而言,“知道该放弃什么” 比 “知道该做什么” 更重要,他的业务减负,本质上是对“规模优先”传统战略的纠偏,为行业提供了“能力驱动型”布局的新参考。

从组织、技术到业务,吴泳铭的三大改革举措看似独立,实则形成闭环:组织拆分赋予业务线自主决策权,技术聚焦为业务提供创新工具,业务减负让资源向核心能力集中。

这种 “三位一体” 的变革逻辑,不仅帮助阿里在2025年实现利润激增76.6%的亮眼成绩更重要的是,它为全球互联网巨头提供了一套从规模增长到质量突破的转型范式,这才是吴泳铭“拆分革命”的真正价值,也是阿里能够穿越周期的关键所在

阿里改革深水区的三重未解难题

当吴泳铭的“拆分革命”为阿里带来利润激增76.6%的亮眼成绩时,转型深水区的暗礁也逐渐浮现。

2025年财报数据与业务动态显示,核心电商失守、协同机制失灵、国际化乏力三大难题,正成为制约阿里从拆分破局走向持续增长的关键瓶颈

这些挑战并非改革的“副产品”,而是互联网巨头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转型中,必然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吴泳铭战略布局中“破”与“立”的失衡。

淘天集团作为阿里的 “基本盘”,其增长乏力堪称吴泳铭改革最大的“软肋”。

2025年3%的营收增速,不仅远低于拼多多40%的狂飙突进,更较自身2023年 10%的增速大幅滑坡,中国电商市场份额从42%降至38%的背后,是吴泳铭“低价心智”战略的深层反噬。

为抵御拼多多的下沉冲击,淘宝特价版用户增速虽达15%,但不足200元的客单价直接拉低了淘天整体毛利率,形成“量增利减”的尴尬循环;而天猫高端品牌流失率同比上升8%,则暴露了“低价战略”与“高端定位”的内在冲突。

当平台一边用低价吸引下沉用户,一边试图维系高端品牌调性时,最终陷入 “低价留不住高端客群,高端又挡不住低价冲击” 的两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吴泳铭的“保基本盘”策略未能触及电商竞争的核心。

拼多多的增长并非仅靠低价,而是依托“农产品直供+C2M反向定制”重构供应链效率;而淘天的低价更多停留在“流量补贴”层面,未能从源头降低商品成本。

这种表层低价不仅难以形成可持续竞争力,反而透支了平台利润空间,与吴泳铭 “保基本盘再谋增长” 的初衷背道而驰

核心电商的失守,本质上是阿里在“效率竞争”时代,供应链能力与用户需求洞察的双重滞后。“1+6+N”拆分带来的活力释放,正在被日益加剧的协同损耗所抵消。

2025年财报中“六大业务线重复采购成本增加12亿元”“阿里云与淘天技术接口费用上涨30%”的数字,撕开了“联邦制”生态的裂痕。

阿里依靠集团统一管控实现的 “内部协同红利”,正随着业务独立而逐渐消解。

更严重的是战略协同的缺位:菜鸟耗时两年打造的“全球履约网络”,与速卖通的“海外仓布局”因数据不通、利益分配不均,未能形成联动,导致阿里跨境物流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高15%,直接削弱了速卖通的价格竞争力;本地生活与高德地图的流量互通率仅40%,远低于“打通线上线下”的预期,使得到店业务错失增长机遇。

这种“分而不合”的状态,暴露了吴泳铭对大型组织拆分后管理能力的短板。

在推动业务独立时,他未能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既没有明确各业务线的利益共享规则,也缺乏统一的战略协调平台,导致各业务线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当阿里云开始向淘天收取高额技术服务费,当菜鸟的物流资源不再向速卖通倾斜时,阿里过去引以为傲的“生态协同优势”正在消失。

拆分的初衷是“激活个体”,但最终却走向“割裂整体”,这成为吴泳铭组织改革中最亟待修复的漏洞。

此外,阿里国际化模糊:“被动防御”下的战略失焦。吴泳铭反复强调的“全球化是第二增长曲线”,在实际布局中却显得模糊而被动。

减持Lazada后,阿里在东南亚市场份额从18%降至12%,被Shopee以 “本地化运营 + 社交电商” 策略进一步压制。

而作为跨境业务核心的速卖通,虽凭借资源倾斜实现25% 的增速,但增长主要依赖“低价促销”,在欧美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仍不足5%,远低于亚马逊、Shein 的影响力。

反观竞争对手,腾讯通过投资Shopify切入跨境电商生态,借助第三方平台力量快速渗透海外市场;字节跳动TikTok Shop则依托短视频流量优势,全球GMV 突破2000亿美元,构建起“内容 + 电商”的全新模式。

阿里国际化的困局,在于吴泳铭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

早期淘宝全球购的先发优势,未能转化为持续的全球化竞争力;如今减持 Lazada、聚焦速卖通的调整,更像是 “被动收缩” 而非 “主动进攻”。

既没有像Shein那样深耕细分市场的供应链能力,也没有像TikTok Shop那样打造差异化的商业模式。

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布局,使得阿里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掉队,“第二增长曲线” 迟迟未能真正成型

国际化战略的模糊,本质上是阿里在全球市场“优势不突出、定位不清晰”的战略失焦

从核心电商失守到协同瓦解,再到国际化失焦,吴泳铭面临的三重挑战,实则是阿里转型过程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个体活力” 与“整体协同”“国内基本盘” 与 “全球新市场” 的深层博弈

这些难题的破解,不仅需要战略调整,更需要吴泳铭在“破”与“立”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既要保持拆分带来的创新活力,又要重建有效的协同机制;既要守住国内电商基本盘,又要在全球市场找到差异化竞争力。

对于阿里而言,转型深水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吴泳铭能否交出满意答卷,将决定这家互联网巨头能否真正穿越周期,开启新的增长篇章

结束语

对于吴泳铭而言,未来的挑战不仅是守住现有成果,更要在“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

既要保持拆分带来的创新活力,又要重建协同;既要守住国内基本盘,又要打开全球市场。

这场跨越周期的改革,考验的不仅是战略智慧,更是长期主义的耐心。

而云栖大会上那句“技术要为商业服务”的初心,或许将成为他破解困局的最终钥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重大通报“星悦云南麻将究竟是不...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4830828】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星悦云南麻将这款游戏其实...
玩家必看“欢乐联盟其实有透视挂... 您好:欢乐联盟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355786】,很多玩家在欢乐联盟这...
重大通报“玉龙游可以开挂吗”分... 您好:玉龙游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9287706】,很多玩家在玉龙游这款游...
实测分享“微乐踢坑到底是不是有... 您好:微乐踢坑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9174242】,很多玩家在微乐踢坑...
玩家必看“新卡贝大厅究竟有透视... 您好:新卡贝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355786】,很多玩家在新卡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