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海洋,世界在手。上这是世纪初美国战略家马汉说过的话,早在大航海时代,谁能驭海,谁就是世界棋盘上的舵手。
眼下,全球贸易的大动脉依旧离不开那些被称为“咽喉”的狭窄海峡和运河。当你在网上刷到佛罗里达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这些地名时,却不知其身后的波澜壮阔和暗流涌动,远比想象更深刻。
没人能在辽阔的大海上设下铁幕,但每一个狭窄的通道都藏着世界的血管和动脉。12个关键海上通道,撑起了全球货运量的半壁江山。
各个国家对“咽喉”的争夺,无异于是在对手的咽喉架上一把剑。从佛罗里达海峡俯瞰墨西哥湾,油轮、集装箱日夜穿梭,这是美国能牢控美洲能源流向的地理凭证。再看东南亚,马六甲海峡蜿蜒曲折,每年有8万多艘船只穿行其间,货运和石油量全球前三,但它的最窄处,仅仅能能让三四艘万吨轮并排。拥堵与紧张状态,只有站在航桥的人才能体会。
苏伊士运河2021年发生的“长赐”号搁浅事件让世人看清了“脆弱”的定义。一艘巨轮横在沟壑之间,七天内全球贸易喘不过气。整整一周时间,每小时损失超5亿美元,连拉美、东亚的码头都出现货柜积压。
曾经的历史却写下过更漫长的停摆——1967年起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八年,世界货轮被逼南下绕远好望角,平均单程运费暴涨三成。那时候,等待与风险成了船长们最深的记忆。
这些咽喉既“重要”,又“脆弱”。有意无意地封锁,可以让一个国家经济窒息。当霍尔木兹海峡传来军舰对峙的警报,石油价格随即高悬,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张力,在1980年代两伊“油轮战”时达到了巅峰。每天超过2000万桶原油通过那三公里宽的弯道,全球五分之一的油轮,就是以“擦身而过”的速度穿越。
国际能源署粗略估算,霍尔木兹每年三起停航事故会让油价暴涨10%以上。难怪伊朗这里驻有重兵,而美英舰队寸步不离,一切风吹草动都能掀起国际金融巨澜。
巴拿马运河的事迹独属美洲。早年的美巴争端、数十年美军守护,把这条横亘南北的捷径变成了美式秩序的象征。2016年扩建后,一艘艘巨大的新巴拿马型货轮拥入狭窄水道,通航能力提升三成,全球船队又一次重新排列队形。
南边的好望角,表面宽阔,实则风暴横行,加上岸边浅滩,真正的深水航道狭窄如小巷。很多时候,这只是不得已而选的“平替”,正如2021年苏伊士出事时,大批货轮集体南下,浪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会处。
日本,这个浮在海面上的长蛇形状的国家,有着最深的“通道焦虑”。马六甲太浅,重型油轮只能选龙目、巽他这些看似冷门却水深流畅的替代道。
每年九成以上的油气资源需要跨洋而来,大宗矿石、能源、机械与粮食几乎都依赖这些航道。津轻海峡、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图上的这几处,看似随手可掠过的名字,却是日澳贸易和中东石油的生命线。日本本州与北海道之间的“七寸”处,也就是津轻海峡,通行权之争已延续半世纪。这里的公海地位,是为了让美国舰船可以自由穿行。岛链、封锁、焦虑,成为自明治以来日本国策的一部分。
说到俄罗斯,“内海套娃”则是一种无形的囚笼。黑海出去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再往西是直布罗陀,重重关口都在他国掌控下。波罗的海更像湖泊,每次想突破北欧的门槛,都要看挪威、瑞典、丹麦的脸色。
北极、鄂霍次克海,年均冰封超半年,这才给了人类一种“以陆制海”的无奈选择。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只有破冰船和争分夺秒的夏季航窗才成就俄罗斯名义上的出海口。可北极航道近年悄然发力,2023年俄罗斯东北航道货运量首次突破3400万吨。时空被拉近,摩尔曼斯克到上海的距离,悄悄缩短了好几天。
掌控航道,从来不是地理的自然恩赐。它是古今工程、国际法、军事部署、金融资本纠缠下的产物。巴拿马、苏伊士这样的运河,本是十九世纪人类战胜自然的自豪,却成了二十一世纪新型地缘风险的试验场。每一次航道的堵塞,每一场“油轮战”,都在提醒我们:世界经济并非坚不可摧,如今的全球化,依赖的正是这些“细如发丝”的海上动脉。
过去十年内,仅苏伊士和霍尔木兹两道口的偶发事故,就让全球贸易和油价数次“飞升”。2023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评估,多亚欧-非运输通道任何短暂阻断,24小时内即会引发航运费用与商品价格指数级跳涨。国际能源署的警告很直白——海峡的每一次意外,都是对世界信心的一次考验。
岛链焦虑、内海困境、航道升级、替代路线……所有的“平替”都只是权宜之计。日本人心头念念不忘龙目和望加锡,油轮悄然取道多条路线将能源送来本州工厂。苏伊士拥堵时的无助,好望角濒临风暴的岌岌船队,都在放大人类对“窗口关闭”的集体阴影。俄罗斯硬是用破冰船和北极战略杀出一线天,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又一次成为新闻里的地缘新贵。
但谁又能真正意义上的握牢大洋的一切?马汉的一句“谁控制海洋,谁就有望控制全球贸易和财富”,至今被反复引用,也在每一次航道危机面前被现实反问。在苏伊士、霍尔木兹、马六甲这些通航“咽喉命脉”上,真正的权力游戏从没远离。
也许,世界的新变局还会导致突如其来的拥堵。能不能把握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航道拐角,起到决定作用的并不仅是地理知识,而是对全球命运走势最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