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想让AI真正嵌入产业,成为不可剥离的基础设施。
“2023年的JDD大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公式:大模型的价值=算法×算力×数据×产业厚度的平方;经过这两年在人工智能上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也更新了对人工智能价值的理解,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价值=模型×体验×产业厚度的平方。”
在近日举行的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简称JDD大会)上,京东集团SEC副主席、京东集团CEO许冉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京东不片面追求运动式的AI,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真正为产业创造价值的AI。
大会现场观察者网
据悉,在本次大会上,京东围绕全新升级的大模型品牌JoyAI,发布了三大全新AI产品,四大场景深度AI应用、多个技术平台等成果。
具体来看,京东发布的内容包括三大服务于个人用户的AI产品,分别是作为购物和生活服务入口的“京犀”、作为万能数字人助手的“他她它”与面对具身智能的“JoyInside”。在零售、健康、物流、工业四大产业的深度应用,以及面向大模型、具身智能企业的模型训练及应用测试需求,逐步开放各类产业场景及供应链数据的规划。
许冉还宣布,未来三年,(京东)将持续投入人工智能发展,带动万亿规模的人工智能生态,并向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企业开放场景与训练数据。
种种动作表明,京东正以供应链为根基,打造自己的AI护城河。
京东最新发布的产品矩阵,其背后逻辑就是用自研AI能力跑通核心业务场景。而本次基于JoyAI大模型能力推出的三款产品“京犀”、“他她它”、“JoyInside2.0”,也分别锚定了不同的业务侧。
大会现场观察者网
作为零售场景的超级入口,京犀App着重的是电商交互逻辑。
它不仅能通过一句指令就完成购物、点餐、订酒店等动作,其与市面上的传统对话大模型产品最大的不同,还在于线上线下联动,能够直连京东零售、外卖、酒旅等服务。
京犀的智能也体现在对于产品和消费者的理解中。以京犀的“爱购”功能为例,当用户输入"适合敏感肌的保湿面霜",京犀的"爱购"功能就会追问"您的肤质是油性还是干性?"。
京东零售AI负责人张科此前曾对国内媒体表示:"爱购能理解'为什么买',而非仅匹配'买什么',比如用户说'国庆家庭出游带什么',系统会自动关联节日场景、家庭需求推荐组合方案。"
面对C端服务场景,"他她它"数字人助手融合了语音、表情和动作,既能一站式满足知识问答、医疗咨询、金融服务等需求。还能通过“同一灵魂”打通,将智能体能力植入硬件终端,把数字人的陪伴和交互延伸到现实可触的形态,尝试塑造一种可共生的AI体验。
与市场上纯软件形态的AI产品不同,"他她它"通过拟人的语音语调、面部微表情和肢体动作构建情感连接,形成工具、社交、实体延伸的"三维交互体系"。
用户不仅可以让它帮忙点外卖、做理财咨询,还能在学习时获得陪伴式指导,这种情感化交互让"他她它"上线三个月就积累了超千万用户。
大会现场观察者网
可以看到,京东不仅在通过AI优化自身零售体验,还同步把面向消费者的交互和服务能力,转化为一种可复制的AI应用模式。
而更具前瞻性的布局,还在于附身智能领域。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对观察者网表示:"我们在具身智能之外提出'附身智能'品牌,是希望通过合作方式给更多伙伴赋能,加快整个行业发展。”
具体来说,何晓冬认为,通用服务机器人可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与对应功能:一是负责动作控制的运控模块,用于实现自动化动作;二是承担“大脑”角色的认知模块,负责思考、推理、感知,以及理解人机服务场景中的相关知识;三是交流模块,用于与人进行动态沟通,交流形式可简可繁,既可能是仅通过语音的简单模式,也可能是结合视觉的复杂模式。
在这三个模块中,京东更聚焦于“大脑”(认知模块)与交流模块。
从行业现状来看,何晓冬认为,多数机器人厂家侧重于运控与动作领域,但(行业内)普遍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研发千亿级、万亿级的大模型。
这一现状恰恰意味着市场中存在着大量合作空间,所以京东也希望通过合作,让现有机器人(包括玩具公司的产品)快速具备感知、推理、记忆、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拥有通过语音或视觉交流的能力,最终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产品体验。
基于前述理念,京东对JoyInside平台进行迭代升级,推出JoyInside2.0版本。这一平台本质上是为机器人及玩具厂商量身打造的“智能大脑”。通过开放平台能力,京东助力合作伙伴快速对接成熟的智能体技术,从而将智慧功能嵌入硬件终端,降低厂商智能化研发门槛。
目前,JoyInside2.0已成功接入宇树、Fuzozo等知名机器人与AI玩具品牌,双方合作推出的智能产品已正式在京东平台上线销售。从实际应用数据来看,接入该平台的智能硬件产品,其对话交互轮次平均提升幅度超过120%,用户交互体验得到显著优化。
大会现场的机器人观察者网
从合作伙伴的快速接入到“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心智逐步形成,这一平台已可能将加速机器人与智能玩具硬件生态迈向智能化的进程。
除了零售场景,京东的AI也在真正深入到产业中去。
何晓冬表示:"京东JoyAI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产业数据与通用能力深度融合,我们的推理加速技术Q-EPLB支持单块计算卡每秒吞吐达到3000tokens,拥有1.8倍的性能提升,这也让大模型能真正低成本落地到产业场景中。"
这一表态也正得到验证。
比如,京东研发的Joy Industrial工业供应链大模型就展现出强大的赋能能力,已深度融入工业供应链的全流程之中。该大模型以海量数据为基础,涵盖5710万种工业品SKU(库存保有单位)以及40多个细分行业的业务数据,不仅全面覆盖工业采购、履约等核心环节,还进一步拓展出商品治理、供需匹配、跨境合规等40余类智能体应用,为工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
Joy Industrial工业供应链大模型观察者网
京东方面介绍道,在商品治理中,AI虚拟治理团队让十万级的治理任务从“以月计”压缩到“以小时计”;在供需匹配中,千条商机的澄清不再耗时5小时,而是缩短至15分钟;而在跨境业务中,关务代理智能体帮助企业把工时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关务评估也从T+3(交易日加3天)缩短到准实时,供应链效率已实现跃迁。
不止于工业领域,在物流场景,JoyAI也正在推动行业的进步。京东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其自主研发的物流超脑2.0系统,已成功推动物流全链路作业达成“可感知、可预测、可协同”的智能化升级目标。
具体来看,在关键的监控环节,该系统助力物流操作标准化水平提升15%;在人车货场的动态调度过程中,一线作业效率提升幅度接近20%;而在人机协同作业场景下,效率增长更是突破20%,显著优化了物流各环节的运转效能。
种种实际效果进一步通过智狼、天狼、地狼、飞狼、独狼、异狼、自动分播墙等京东自研产品,让京东实现了从仓库存储到零售终端的物流全场景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狼族”产品已覆盖全球,规模化部署应用仓库突破500个。
今年,行业对AI加速落地应用的热情继续升温。
比如,腾讯将AI作为提升现有业务效率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广告、游戏和企业服务等领域。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通过AI技术优化广告平台,腾讯的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0%。而阿里则侧重于AI全栈技术体系的构建,从硬件到软件,从模型开发到应用落地,全面覆盖。
京东此次的发布,其实既是行业整体推动AI落地进程的缩影,又是京东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对于应用方向和理念的集中阐述。
AI时代的终极竞争力,或许未必在于模型有多强,算力规模有多大,它也可以在于,能否让AI技术真正嵌入产业肌理,成为支持实体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或许也是京东在AI浪潮中,最底层的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