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底,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深夜突然发布了一道总统令,宣布将征召13.5万名年轻人入伍。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常规的征兵行动,但在当前局势下,却隐藏着不小的深意。为何偏偏在此时进行大规模征兵?俄罗斯街头弥漫的紧张气氛,显然并非民众过度敏感。
就在这之前,美国刚刚放开对乌克兰的军援限制,明确允许乌军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美国副总统万斯和国家安全顾问凯洛格接连表态,称特朗普已批准这一决定。随后,美军向乌克兰交付的“战斧”巡航导弹进入前线,射程超过2000公里,几乎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克里姆林宫同样在打击范围内。
尽管俄罗斯疆域辽阔,横跨十几个时区,但要实现全境无死角的预警与拦截几乎不可能。不同地区的兵力调度和信息同步,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何当被问及俄罗斯本土是否可能遭受攻击时,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只能含糊其辞。事实上,俄军单凭现有防御力量,确实难以完全抵挡美乌的联合压力。
在硬抗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俄罗斯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口,并将筹码放在东方。与中国的合作成为关键:在物流方面,双方开通了中亚南线通道,货物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入中国新疆,比传统路线节省15%的运输时间,同时也降低了遭西方拦截的风险。金融支付体系上,俄方主动与中方技术对接,确保资金流转不被外部掣肘。
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甚至愿意开放核心军工技术,例如用于苏-57战机的第五代发动机。这种举动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合作,而是战略层面的深度绑定。与此同时,中国提供的机械设备和电子零部件,也成为支撑俄罗斯军工生产与民生需求的关键,一旦合作中断,俄方的战争机器和普通民众生活都将陷入困境。普京的诉求很明确:中国无需出兵表态,只需保持贸易与资金往来不断。
不过,中国的外交原则一向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因此不可能直接介入冲突。为了弥补兵力缺口,俄罗斯转向了另一个重要伙伴——朝鲜。在2025年9月初的中国阅兵式上,金正恩与普京闭门会晤时承诺,只要俄罗斯需要,朝鲜将全力支持。
朝鲜拥有约120万常备军,动员速度极快。虽然装备水平不及欧美,但在后勤保障和阵地防御方面,大规模兵力可以为俄军分担巨大压力。早在2025年8月,俄朝就完成了首批军火交易,朝鲜向俄罗斯提供了10万发炮弹和500门火箭炮,有效缓解了顿巴斯战场的弹药短缺。
由此,俄罗斯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应对模式:依靠自身的核武与航天技术保持战略威慑,依靠中国的经济和物资保障确保持续作战,依靠朝鲜的人力与军火弥补前线消耗。三方优势互补,共同支撑起这场战争。
然而,中国并非毫无压力。美国在放开对乌军援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中国能源安全。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与天然气,大多经由西伯利亚管线运输,而管线部分路段距离战事区域并不远。如果乌克兰用“战斧”导弹打击这些设施,哪怕只是破坏一个中转站,都可能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同时,美国频频对中国施压,要求停止与俄贸易,并威胁制裁相关企业。
这意味着中国在维持正常贸易的同时,还需应对来自美国的潜在制裁压力。既要保证能源进口的稳定,又要避免被卷入冲突,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平衡。
截至目前,俄罗斯的征兵行动已经全面启动,美制导弹也已抵达乌克兰,中俄的贸易通道保持畅通,朝鲜对俄的军事支援逐步落实。各方力量的布局逐渐清晰,一场更大规模的对抗似乎正在逼近。
普京的算盘是依靠中朝的帮助撑过眼前的困境,等待形势逆转的机会;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乌克兰消耗俄罗斯,同时加紧对中国施压;而中国在其中努力维持平衡,既维护自身利益,又坚持推动和谈。
这场较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俄乌冲突本身,它不仅关乎全球战略格局的重塑,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外部环境。随着莫斯科的征兵行动展开,随着远程导弹覆盖俄罗斯核心区域,一个更复杂的未来正在逼近。中国如何在保持能源安全的同时避免深陷纷争,或许很快就会见分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博弈将深刻影响国际秩序的走向,并在历史上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