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美国农民仍然没有接到来自中国的大豆订单,这直接让美国农民愁眉莫展。而就在农民们焦头烂额时,美国国土安全部却冷冷地放话:哪怕政府停摆,关税也照收不误。
一个要糊口,一个要强硬,矛盾冲突一触即发。贸易不是一锤子买卖,尤其是大豆这种靠天吃饭的农产品,说变就变的背后,是政策、是博弈,也是账本上一个个红色的数字。
这不禁让人疑问: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治国”策略,到底是在下大棋,还是在拆自家屋顶?
今年美国大豆迎来了丰收,可最大的买家中国却一单未下。要知道去年这会儿,中国已经预定了1300万吨美国大豆,而现在海关数据显示,对华出口量同比暴跌了67%。
伊利诺伊州、明尼苏达州这些核心产区更惨,占全美一半的大豆产量找不到出路,700万吨大豆压在仓库里,有些农户实在没地方放,只能让豆子烂在田里。阿肯色州的唐纳一家种了四代庄稼,今年不仅大豆卖不动,玉米也亏了本,家里的农业贷款眼看就要逾期,银行已经来了两趟催款电话。
农民们不是没盼过转机。从八月开始,美国大豆协会就给白宫发紧急信函,警告再不想办法,损失就得突破百亿大关。大家凑钱找议员反映情况,有人甚至开车十几个小时去华盛顿请愿,只求政府能松松口,让中国订单回来。
可等来的不是好消息,却是农产品价格一路下跌,现在卖一斤大豆的钱还不够付种植时的水电费。“我们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连市场都要看人脸色,这日子没法过了。”威尔逊踢了踢仓库门口的空麻袋,声音里满是无奈。
就在农民们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一句话,彻底浇灭了他们的希望。
9月27号,部门发言人公开表示,就算政府因为财政问题停摆,关税也得照收不误,还说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职能”。这话传到艾奥瓦州的农场主聚会上,当场就有人摔了杯子:“他们要的是面子,我们丢的是生计!”
其实大伙都清楚,关税这事儿早就变了味。本来关税该是商务部管的活儿,可特朗普政府特意把权力交给了国土安全部下属的海关边境保护局(CBP)。
这招挺“聪明”,只要把贸易问题往“国家安全”上靠,就能绕过国会审议,想加税就加税。就像之前对印度加税一样,理由随便找一个,两天就能生效,根本不给对方反应时间。可这种“聪明”,坑惨了自家农民。
更让人气愤的是补贴成了“画大饼”。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时,政府还拿出230亿美元补贴农户,虽然共和党州拿得多、民主党州拿得少,甚至有骗补的猫腻,但好歹能补点损失。
可今年到现在,连补贴的影子都没见着。农业部说财政紧张,可国土安全部却有钱养着人收关税。有农民算过账,就算像之前那样给补贴,也只够弥补三成损失,而且小农户根本拿不到大头。
有人提议开拓新市场,可谈何容易。欧盟一年才买490万吨大豆,还不到中国往年采购量的五分之一。东南亚市场虽然有需求,但嫌美国大豆运费贵,更愿意买巴西的。
巴西大豆到岸价每吨比美国便宜30美元,物流还快10天,人家凭啥选美国的?“政府只会喊口号,让我们自己找销路,他们咋不自己去跑市场?”唐纳太太翻出手机里的农产品报价单,上面的红色数字刺得人眼睛疼。
中国不是故意不给美国农民活路,实在是被贸易战折腾怕了。以前中国八成的进口大豆都来自美国,可2018年加征25%关税后,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一下就没了。巴西趁机补了上来,今年中国从巴西买了7465万吨大豆,占进口总量的七成以上,价格还便宜,含油率又高,压榨企业根本没理由选美国大豆。
现在中国的大豆供应链早就多元化了。除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大豆也陆续进场,就连玻利维亚的高粱都开始对华出口。国内还在优化饲料配比,减少大豆用量,同时扩大本土种植面积。
说白了,就是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万一哪天贸易再出问题,国内的豆油、饲料供应不能掉链子。这可不是临时起意,从2016年到2024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40%跌到了20%,下滑趋势早就明摆着。
反观美国农业,已经掉进了“补贴-过剩-亏损”的死循环。政府越补贴,农民越敢扩大种植,结果产量过剩更严重;库存越多,价格越跌,亏损就越大,又得靠补贴救急。
2018年至今,农业部累计发了280多亿美元补贴,可大豆库存反而越堆越高,现在连仓储设施都不够用了。更要命的是银行见农民还不上钱,开始收紧贷款,不少小农场已经断了资金链,破产的越来越多。
国土安全部还在硬撑着说“关税不能停”,可这强硬姿态根本换不来谈判优势,反而把自家农业逼上了绝路。中国有了稳定的替代货源,美国农民却没了稳定的市场。有人算过一笔账,要是今年中国订单还不回来,美国大豆产业的连带损失能达到180亿美元,相当于艾奥瓦州一年的农业总产值。
秋风刮过美国中西部的农田,金黄的大豆穗子在地里摇晃,可农民们看着这丰收的景象,眼里全是绝望。他们想不通,政府口口声声说“美国优先”,可为啥先受伤的总是靠种地糊口的普通人。关税的大棒举得越高,砸下来的时候就越疼,只不过这次砸中的,是美国自己的屋顶。
参考资料:美国土安全部:哪怕政府停摆,关税也不能停
收获季,中国订单至今为零,美国豆农感受痛苦
关税政策冲击持续 美国大豆出口遭遇“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