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前言
2025年7月的全球金融圈,简直像被按下了“对立键”。
境外机构单月砸出3039亿元抛售中国债券,创下史上最猛减持纪录;中国持有的美债同步跌到7307亿美元,刷新2009年以来的最低持仓。
一边是外资“用脚投票”甩卖中债,一边是中国持续减持美债,市场瞬间炸了锅:中美债市对抛大赛开打?全球资本全逃去美国了?
3000亿减持吓不倒人
扒完所有数据才发现,这场看似剑拔弩张的“对决”,全是被表象迷惑的误读。
那些喊着“资本撤离”的人,没算过中国债市的“家底”;盯着“美债热捧”的人,没看清接盘者的无奈;解读“刻意对抗”的人,更不懂3.3万亿外储的管理逻辑。
3039亿元,单看这个数字确实唬人,足够买下几个中型上市公司,难怪不少人慌了神,觉得外资要彻底抛弃中国债市。
但金融市场从来不能只看绝对数,得看“占比”这个关键指标。
中债登和上清所8月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规模已经冲到174.54万亿元,相当于10多个中等国家的年度GDP总和。
截至8月末,境外机构手里的中国债券余额才3.69万亿元,占比仅2.1%。
这么一算,7月那笔创纪录的减持,顶多算往池塘里扔了块小石子,连涟漪都算不上。
更有意思的是减持的“品种结构”,外资这次抛售很有针对性,主要集中在同业存单这类短期品种,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这些长期核心品种,减持幅度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像有人清理股票账户,先把赚了钱的短线票卖了,手里的长期价值股却死死拿着,根本不是看空整个市场,只是在兑现短期收益。
对比美国债市,中国债市的抗波动能力就更明显了!美国国债总规模约36万亿美元,外资持有量高达9.159万亿美元,占比超过25%。
这意味着美债就像个“重度依赖外援”的球队,只要外资稍有动静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中国债市靠本土资金就能撑住场面,外资的短期进出根本撼动不了根基。
从历史来看,外资这种“折腾”早有先例。
2023年上半年,外资也曾减持800亿元中国国债,当时同样传出“资本撤离”的说法,结果2024年人家反手就净流入416亿美元,把之前的减持全补了回来还多投了不少。
到了2025年8月,剧情直接反转,国际金融协会报告显示,当月新兴市场吸引的448亿美元资金里,中国股债就占了390亿美元,其他新兴市场股票反而流出74亿美元。
抛中债的钱去哪了?
既然外资减持中债不是“撤离”,那这些钱到底流去了哪里?
不妨先来看一下美国那边的情况,中国7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的同时,日本增持了38亿美元,英国更是大手笔加仓413亿美元,把持仓拉高到8993亿美元。
很明显中国减持留下的空缺是被日本、英国这些国家补了位,根本不是全球资本都在涌向美国。
值得注意地是,英国的增持里还藏着“水分”,作为全球金融枢纽,很多国际资金会通过伦敦托管美债,表面是英国买了,实际是“过路资金”暂存,算不得真金白银的长期配置。
再看从中国债市流出的资金,更多是在“跨资产腾挪”。
今年7月,中国债市出现“熊陡”行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0.2个百分点,债券价格跟着下跌,导致不少外资趁机卖掉债券。
8月陆股通月均成交额直接飙到2942.2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哪是“逃离中国市场”,分明是在国内股市和债市之间“做波段”。
还有一部分资金跑去了黄金市场!2025年全球央行都在疯狂囤黄金,中国也不例外,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已经升到7.3%。
这种“债市、股市、黄金”三路布局的操作,完美诠释了资本“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本能,逐利和避险的双重需求,让资金更倾向于多元配置,而非在中美之间“二选一”。
中国减美债,不是对着干
这边外资在调仓中债,中国在减持美债,这事儿常被解读成“刻意对抗”,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外储管理的“常规操作”,核心就三个字——保安全。
中国外汇储备常年稳定在3.3万亿美元左右,这么大的“家底”,管理逻辑从来不是“跟谁较劲”,而是“安全、流动、增值”。
以前美债确实符合这些要求,美元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债随时能变现,收益也相对稳定,但这些年美债的“性价比”越来越低,风险却越来越高。
最突出的就是美债的“债务危机隐患”,2025年初,美国财长耶伦再次警告债务上限风险,财政部不得不启动“非常措施”才勉强维持运转。
要知道美国国债总规模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过123%,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每年光利息支出就快到万亿级别。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让美债的安全性打了大折扣,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应对是一套“减债增金、稳币扩流”的组合拳。
相关数据显示,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已经从36.2%降到22.8%,黄金储备却连续10个月增持,占比提升到7.3%。
黄金是公认的“硬通货”,不管国际金融市场怎么波动,都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到12.7%,减持美债也为人民币国际化腾出空间,让更多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更关键的是,中国减持美债的节奏拿捏得稳,根本不是“断崖式抛售”。
2025年既有1月、2月的增持,也有3月、7月的减持,单月最大减持257亿美元,跟美国9万亿美元的外资持仓总量比起来,影响微乎其微。
这种“动态再平衡”的操作,既避免了冲击市场导致自己受损,又能根据行情灵活调整,妥妥的“成熟理财范本”。
资本的终极逻辑,只看“安全与收益”
外资抛中债是短期套利的战术调整,中国减美债是长期避险的战略布局,资金流向看似分散,实则遵循着最朴素的资本逻辑——追逐“安全与收益的最佳平衡”。
美债之所以还能吸引部分资金,更多是“矮子里拔将军”的结果,2025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少资金找不到更好的去处,只能暂时躲进美债这个“相对安全区”。
但这种吸引力是脆弱的,一旦有更稳定的投资选择出现,资金随时可能撤离。
中国债市的长期价值正在慢慢凸显,虽然外资短期有进有出,但2018年以来外资持仓整体翻了好几倍。
中国债券已经被纳入多个国际指数,全球跟踪这些指数的被动基金必须配置中债,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流入。
更重要的是,中国债市和发达经济体债市的相关性很低,甚至有时是负相关,在全球资产组合里能起到“对冲风险”的作用。
这对主权基金、养老金这些长线资金来说,吸引力可不是短期收益能比的。
结语
资本从来没有“忠诚度”,它不会因为某个口号而留下,也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离开。
那些喊着“资本集体逃向美国”的人,恰恰忘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市场里,一个稳定、开放、有潜力的市场,永远是资本最踏实的“落脚点”。
参考资料:
财新网:2024-12-19,《外资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 同业存单降幅最为显著》
北晚在线:2025-07-18,《中国连续3个月减持美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