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洲的大豆市场,一场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在采购时,不仅从巴西买,也把目光投向了阿根廷,但唯独绕开了美国。
9月19日,据环球网转引美国广播公司现场报道,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承认,在美国大豆迎来丰收季时,中国的订单竟然是“零”。他在采访中无奈呼吁特朗普出手,要求美国政府尽快采取行动,因为美国农民急需中国市场的支撑。其实,他的喊话就是在逼特朗普“低头”,毕竟美国大豆农户是特朗普竞选的重要票仓,而他们的国际市场份额正被一步步蚕食。
9月23日,有记者就“中国是否会增购美国大豆”向中方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时态度明确:具体问题建议去问主管部门,但他强调,关税战、贸易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有在平等、尊重、互利的前提下,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大豆问题还只是表面。特朗普更大的麻烦在于稀土。大豆毕竟是普通农产品,而稀土却是美国高科技、军工产业的核心命脉。越是尖端的产品,对稀土依赖就越深。如今中国在稀土领域占据优势,等于握住了美国的“命门”。正因如此,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才屡次妥协。
放眼当下,美国真正不可替代的优势商品已经很少了。高端芯片算一个,但芯片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可能。一旦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美国的芯片就可能面临市场饱和,这将对美国经济和股市造成沉重打击。毕竟,美国股市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的优势。
事实上,特朗普早在去年8月就要求中国多买美国大豆。但分析师指出,中美之间的长期摩擦让大豆出口陷入停滞,而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供应商趁机填补市场缺口,美国农民就这样错过了销售旺季的黄金时机。
更深远的是,中国在阿根廷的布局远不止是买大豆那么简单。2025年4月,阿根廷央行宣布将与中国人民银行的35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延长12个月,这背后是金融合作、贸易基础设施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体化推动。换句话说,中国在阿根廷下了一盘长期棋局,而美国农民还在苦等订单。
过去,美国依靠低成本的大豆产能和集中化的贸易体系,将大豆当成对华博弈的“战略商品”。但这种局面正在逆转。巴西宣布“超级大丰收”,阿根廷取消出口预扣税,两国加起来就能提供超过2.1亿吨大豆,足以覆盖中国的全部需求。中国已经不再受制于美国大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特朗普心里难受,不到24小时,美国就拉拢七国集团(G7)其他成员国联合施压中国。9月23日,英国媒体爆料,G7和欧盟正在筹划对中国稀土出手:设定价格下限、对部分中国稀土加征关税和碳税,甚至限制公共采购中稀土的中国配额。显然,自从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倍感压力,只能拼命砸钱,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
可以说,大豆只是表象,稀土才是真正的核心战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已经让美国和西方陷入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