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一改往日强硬姿态,在10月2日接受CNBC采访时突然宣称,中美下一轮贸易谈判将取得“相当大的突破”,尤其强调双方将讨论农产品采购问题。
这一表态与他8月还声称“对中美关税水平满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而就在前一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他将在四周后于APEC会议期间与中方领导人会面,大豆问题将是核心议题之一。
美国农业州的危机成为谈判催化剂
美国大豆迎来收获季,但中国买家的订单量却降为零,这是自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
中国原本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去年采购额高达128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
如今,美国大豆因23%的关税门槛失去竞争力,而竞争对手巴西和阿根廷的关税仅为3%。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警告,农民正面临每英亩100至150美元的损失,农场破产数量同比激增55%。
特朗普的核心票仓——农业州陷入恐慌。
贝森特承认,10月1日他与特朗普、农业部长在白宫紧急讨论了大豆危机,并承诺将在10月7日公布对农民的“大力支持”方案。
贸易战反噬美国经济,特朗普被迫转向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关税战压制中国,但结果适得其反。 美国联邦债务突破历史高点,法院裁定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违法,可能迫使财政部退还万亿美元关税。
同时,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对英伟达等美国科技企业发起反垄断调查,并在稀土出口上施加压力,打乱了美国的供应链布局。
贝森特在9月马德里会谈后承诺“美国不会率先对华加税”,除非欧洲盟友跟进。 这一表态暴露了美国的孤立处境: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趋于谨慎,而中国则明确表示“不会为协议牺牲原则”。
谈判进展与剩余障碍
中美已在部分领域达成临时共识。 半导体审查时间缩短,新能源电池进口限制取消,双方同意延长关税休战期90天。 但核心矛盾仍未解决:美国坚持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挂钩,要求中国在打击毒品走私上“取得进展”;中国则要求美方先取消单边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
特朗普一方面威胁“90天内谈不拢就加税”,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元首会晤,试图通过高层外交缓解压力。 但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仅取决于谈判桌,更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接受平等互惠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