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透社爆料称,七国集团(G7)和欧盟正计划对中国稀土进行干预,准备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促使生产,并对部分中国出口的稀土征收关税和碳税,目的是制裁中国的稀土产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曾向中国出口54万吨油菜籽,但如今却明显倒向美国,准备针对中国的稀土资源“出手”。这样的态度转变是否能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稀土在许多高端技术产品的生产中不可或缺。如今,G7和澳大利亚提出的稀土供应链“新计划”看似是要绕过中国,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然而,细看之下,这更像是它们面临困境后的无奈举动,再次证明了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而这也让美国和西方国家感到焦虑。
今年4月,中国实施了关键矿产出口管制,这一常规的管控措施让依赖中国稀土的美西方企业开始感到焦虑,甚至出现了“稀土荒”的呼声。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中国一直掌握着“稀土牌”,为什么现在才出手?这一点或许与特朗普重新登上政治舞台有关。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时就开始针对中国发起“关税战”,当时虽然还没有那么激烈,但他的做法已经透露出美国走向“保守主义”的趋势。今年4月,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高举“关税大棒”,对中国的关税一度达到145%。面对特朗普这种只看重结果的态度,中国只能通过强硬手段让美国感到“吃亏”,于是稀土问题就成为了中国反制美国的重要武器。
不久前,美国五角大楼也出手,投资美国稀土公司PM,注资数亿美元,只为弥补美国在稀土领域的缺口。美国官员公开表示,当前美国的先进武器装备、航空航天部件、风力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行业都严重依赖稀土,必须要在这一领域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
澳大利亚在此背景下的立场也相当耐人寻味。一方面,它借着G7的机会,试图凸显自己在稀土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依然选择紧跟美国,站队美国,无论这些举动对其自身是否有利。
然而,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大部分还是需要运到中国进行加工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一方面依赖中国来完成产业链的最后环节,另一方面却在国际上对中国的稀土政策指手画脚,这无疑是在自找麻烦。若中国市场真因其行为感到不满,连油菜籽这一小部分的出口都可能面临风险。
谈到油菜籽的贸易,近期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又显得微妙。中澳此前经过六轮技术谈判,在黑胫病检测标准上达成了共识,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第三方检疫机制,这使得澳大利亚油菜籽再次进入中国市场。可是,澳大利亚的这种“倒向”美国的行为,无疑给自己的贸易带来了风险。
再看看加拿大,曾是中国主要的油菜籽供应国。去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了640万吨油菜籽,总值34亿美元。然而,加拿大的对华政策却引起了中国的不满,先后对中国电动汽车和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显然是在实施歧视性贸易限制。最终,中国决定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反倾销保证金,这让加拿大措手不及。
从加拿大的做法来看,澳大利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训。以往,中澳两国的经贸往来比较顺利,尤其是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双方的贸易迅速恢复。然而,澳大利亚现在似乎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公开表示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准备通过发展本国的稀土产业来为美国提供支持。
这种转变令人担忧,因为稀土问题不仅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涉及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如果澳大利亚真因稀土问题与中国发生冲突,可能不仅仅是对中国市场的失望,连带着自身利益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