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无人机在军事基地盘旋,海底光缆接连被割,网络攻击持续不断——欧洲再也忍不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2025年10月,欧洲27国领导人罕见地齐聚哥本哈根。会场外,反无人机雷达全天转动,北约部队荷枪实弹巡逻;会场内,没人谈经济、不聊移民,所有矛头直指一个国家:俄罗斯。
这场面,十年未见。
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开口就定调:“我们正经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危险局势。德国总理默茨踏入会场前,面对媒体镜头表态:我们没有在打仗,但也不再处于和平状态。”
两位领导人的话语,大概让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次欧盟紧急峰会的氛围了。
回到这场峰会的背景:
过去一段时间,从波罗的海到芬兰边境,欧洲遭遇了一系列“看似意外却又绝非偶然”的诡异事件,搞得欧洲政客和民众变得越来越不安。
比如“无人机幽灵”频繁出没,在丹麦军用基地上空,不明无人机盘旋十几分钟后神秘消失,波兰和爱沙尼亚领空接连出现“异常飞行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更是在9月底因不明无人机三度关闭,航空秩序大乱。
丹麦军事基地遭无人机误入
丹麦国防部直指,这些非普通飞行器,而是“混合战争的一部分”,怀疑由俄罗斯“影子舰队”油轮作为移动发射平台。
海底世界同样不太平。瑞典海底光缆接连“自断”,工程人员下潜检查后报告“人为破坏痕迹明显”。这些深埋海底、保护严密的光缆接连断裂,排除了一切自然因素可能。
网络空间战火同时点燃。芬兰国防系统检测到持续境外网络攻击,目标精准、手法专业,留下的代码线索均指向同一来源。东部小镇供电系统更无故宕机两小时,内部备忘录怀疑“遭遇国家级网络渗透”。
爱沙尼亚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里霍·特拉斯说:他们正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和反应能力。
拉脱维亚港口通信信号连续两周遭精准干扰,只影响调度,不造成破坏,这种“试探性破坏”被安全专家称为“战略摩擦”。
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又一个“副产品”:俄欧之间的各种彼此的战略试探。
其实这场欧盟峰会也表明,欧洲人已经很清楚了,现在整个欧洲都面临了一场看不见硝烟、却无处不在的“混合战争”。
面对俄罗斯的“模糊战术”,欧洲的反应经历了从犹豫不决到坚决出手的转变。哥本哈根峰会成为这一转变的标志性节点。
军事上,欧盟首次迈出准军事行动步伐。10月1日,法国海军在国际水域拦截俄罗斯“影子舰队”油轮“博拉凯号”,指控其涉嫌参与对丹麦的无人机袭击。这艘载有75万桶受制裁乌拉尔原油的船只被扣押,标志着对俄制裁从经济领域直接升级到准军事领域。
同时,欧盟宣布启动四大防务项目:太空防御、东翼强化、反导系统和反无人机屏障。为此,欧盟委员会拨付1500亿欧元贷款,其中1000亿优先流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等“前线国家”。
金融领域,欧盟终于对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动刀”。 被冻结在各国银行的2100亿欧元俄罗斯国有资产,部分将被用作“乌克兰援助基金”,另一部分投入“混合战应对预算”。
尽管比利时、卢森堡对“未经审判动用他国资产”表示法律担忧,但法德大国的推动下,这一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
最引人注目的是“无人机墙”计划。尽管名称引发内部争议,但欧洲反无人机措施网络已实质启动。乌克兰军人培训丹麦部队反无人机技能,英国部署反制系统,芬兰调动边防军——欧洲正构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高科技屏障。
无人机墙效果图
哥本哈根峰会表面团结的背后,深藏着难以弥合的内部分歧。欧盟27国在对俄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上存在根本性差异。
东欧国家态度最为强硬,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主张全面对抗,呼吁北约前推部署、扩大征兵、永久驻军。这些“前线国家”对俄罗斯威胁有切肤之痛。
南欧国家则更为谨慎,意大利、希腊等国对军费飙升、能源危机和难民压力忧心忡忡。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峰会明确表示:“欧盟防务项目应惠及整个欧盟,而非仅针对东部边境国家。”
德国的立场尤为矛盾,政治上日趋强硬,但其制造业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和市场,彻底脱钩可能引发经济震荡。德国工业界已发出警告:不能一边打仗,一边让工厂倒闭。
在“无人机墙”计划上,分歧尤为明显。按现有设计,三分之二资金将拨给东欧国家,引发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南欧国家不满。
德国总理默茨以“极为严厉”的措辞批评该计划,强调大型防务项目应由成员国掌控,而非欧盟。
更微妙的是,就在欧盟商讨“反俄统一战线”之际,匈牙利被曝可能向乌克兰边境派遣侦察无人机,遭泽连斯基公开指责“监视关键设施”。盟友之间的互疑,暴露了欧洲团结的表象下的真实裂痕。
随着“混合战争”持续,欧洲社会心理正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普通民众开始从和平生活转向战时心态。
丹麦的冻干食品销量暴涨400%,军用背包、收音机、罐头食品成为抢手货。国家电视台甚至播出特别节目《如何与孩子谈论无人机和混合攻击》,指导家长应对孩子的安全问题。
警方热线因民众误报“空中威胁”而超负荷运转,有人把星星误认为无人机,把工厂灯光视为敌情。这种全民性的心理紧绷,暴露了欧洲社会面对新型威胁的脆弱性。
冷战结束三十年来,西欧人早已习惯“无战争生活”,如今却要在日常中辨识“非传统威胁”:一架小型无人机可能是娱乐工具,也可能是侦察前哨;一次网络中断或许是技术故障,也可能是一次国家级攻击。
欧洲正在经历从“被动和平”到“主动防御”的社会心理转型,这个过程充满困惑与不安。
哥本哈根峰会闭幕时,留给世界的最大悬念是:欧洲将走向全面对抗,还是艰难平衡?
会场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
北欧和东欧代表认为“对话窗口已在无人机飞来的那一刻关闭”。他们指出,克里米亚危机后,一场场擦边冲突从未间断,此次“模糊行动”持续一整年,欧洲不能再以过去的乐观理解当前局势。
另一派力量则主张保留外交弹性。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在会议声明中首次写入“支持对关键安全资源进行区域协防”,但仍主张探索对话可能。
回望哥本哈根峰会的集体合影,领导人表情各异:有人眉头紧锁,有人强颜欢笑,有人目光游离。这不是胜利宣言,而是一张“多方利益难调”的真实写照。
一位北欧外交官私下坦言:“我们不再相信和平是默认状态,但也没准备好迎接战争。欧洲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既无法回到过去的和平幻想,又不敢直面真正的战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