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新衣服想要修改尺寸,打开手机小程序就能查找附近的缝纫摊;居家养老,社区食堂实惠的健康餐可配送上门;周末充电学习,社区服务中心开设的自习室24小时运营……眼下在各地,像这样足不出“圈”、“近”享便利的生活场景正多点开花。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涉及养老、家政、餐饮、零售等商业网点150.3万个,服务居民1.29亿人。自2021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启动以来,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地以“一圈一策”优化社区设施布局,补齐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消费便利水平。得益于试点的推进,不少居民曾经的“急难愁盼”现今在家门口找到了舒心便捷的“新解法”。
从柴米油盐、小修小补,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时俱进的公共服务,燃起烟火气的便民生活圈,重新定义着城市生活的幸福内涵。如果说配齐早餐点、菜市场、修补摊等是为了保障刚需“基线”,那么养老、托育、健身、夜校等业态的嵌入,则更好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常态需求,推升了社区生活的品质“高线”。在长沙,遍布社区的共享健身房让“想练就练”成为现实,居民参与健身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苏州,公共图书馆将服务“触角”延伸向社区,依托线上借阅平台,读者可以享受家里下单、全市“调货”、就近取书的便利;在上海,下楼即到的“宝宝屋”专为0至3岁婴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家长的“带娃”难题有了社区“搭把手”……
多元业态“入圈”的背后,是社区治理方式和商业运营逻辑的深刻变化。有观察报告就指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速建设的同时,正呈现出集约化、连锁化、数智化等新特点。集纳社区食堂、图书室、日间照料、菜场摊位、餐饮商超等多种业态的邻里中心、社区综合体,与大型商圈形成明显的差异化定位,“一站式”服务既方便居民又聚拢人气。而连锁商业进驻社区,让居民就近享受到平价的标准化商品和服务,也带动了周边小微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由此不难看出,打造一个贴心而富有活力的便民生活圈,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统筹引导,一方面也离不开市场作用的发挥。硬设施与软环境同步提升,惠民生与促消费双向发力,才能塑造健康的社区商业生态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转入新的阶段,城市治理的视角越来越聚焦,个体感受、细节体验被不断“放大”,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愈加凸显。“15分钟”的时间尺度看似微不足道,却衡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