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措施,明确提出要“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新兴服务业是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态,主要涵盖软件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检验检测等领域,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等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加速转换,新兴服务业正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会议强调要通过“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三大举措,切实增强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推动民间资本更多进入新兴服务业,既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新兴服务业已成为民间投资的热点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年前8个月,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6.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增长17.6%,远超传统服务业增速;第五次经济普查显示,各大新兴服务业的营收实现快速增长。通过加快推进服务业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激发新兴服务业领域的民间投资活力。
打通堵点,畅通新兴服务业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通道。投资落地后的运营效率,取决于市场循环是否畅通。数据要素流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例如,近年来,成都通过“蓉漂人才计划”、人才安居工程、青年人才驿站等系统性政策,构建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吸引力。只有当数据、知识、人才等关键要素自由流动时,新兴服务业民间投资才能实现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回报。
投资信心源于稳定的政策预期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对于技术迭代快、市场不确定性高的新兴服务业项目而言,尤其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化解“敢不敢投”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完善风险共担机制,设立由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为重点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更有利于培育突破性技术创新。深圳等地探索的“宽容失败”科技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降低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创业者的试错成本。
另一方面,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更高水平政务服务给予新兴服务业民间投资项目支持。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对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实施“白名?/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