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鼎昱资讯
在黄金价格屡创新高之际,纽约联储代表全球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降至逾十年最低水平,这再次引发外界对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主权债务及其他美元计价资产意愿的质疑。
这一现象或许有些出人意料。包括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外汇储备构成”(Cofer)报告在内的近期数据显示,海外市场对美国国债及美元资产的需求仍保持良好态势。
这两组数据是衡量美国资本流动与全球外汇储备的“黄金标准”,但发布存在较长滞后性——最新的TIC数据仅覆盖至今年7月,而最新的Cofer数据则截至第二季度。
纽约联储的数据虽不够全面(各国央行可通过其他渠道持有美国国债),但发布频率为每周一次,在跨境央行资本流动领域,这几乎相当于“实时数据”。
而目前,这一托管规模正快速下滑。
最新数据显示,纽约联储代表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价值为2.78万亿美元,创下2012年8月以来的最低值,仅两个月内就减少了1300亿美元。
纽约联储代表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半以来,纽约联储托管的外国央行持有美债规模峰值出现在今年3-4月,达2.95万亿美元,而这恰好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解放日”关税混乱引发的市场波动峰值时段重合。从这一指标来看,此后外国央行对美国国债的兴趣似乎已明显降温。
作为衡量海外市场对美国国债需求的指标之一,它是否会成为未来TIC与Cofer报告趋势的“前兆”?
“滞后数据”和“实时数据”打架
最新TIC数据显示,7月外国央行净买入171亿美元美国国债。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这使得今年前七个月的净买入规模达到380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约40亿美元。
与此同时,最新Cofer数据显示,若剔除美元大幅贬值的影响,今年4-6月(第二季度)各国央行实际上是美元储备的净买家。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估算,该季度各国央行买入的美元计价证券(其中大部分为美国短期国债与中长期国债)规模略超500亿美元。
Cofer数据显示,各国央行二季度净买入美元资产
相较于全球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与29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规模,这些数值并不算高,但仍表明储备管理机构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具有持续性,也为“去美元化”论调泼了冷水。
“去美元化”论调认为,受特朗普多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