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号,上海出的了个《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住宅品质提升的规划资源若干意见》,一出来房产圈就吵得热闹,有人觉得这是“住好房”的福利buff,有人担心手里的二手房成了过时装备,还有人站在原地纠结“现在该不该进场”不同房东又该怎样应对这次新规?
在“品质装备”和“金币预算”间找平衡
刚需玩家买房,核心目标特别明确:花最少的钱,搞一套能稳住“主城基地”的基础装备,这次上海新规,算是给刚需玩家送了波小福利,但也让“选装备”的难度稍微加了点码,得在“品质”和“预算”之间好好掂量。
先说说好事儿,新规让刚需也能摸到“高品质入门装备”了,以前刚需房啥样?大多是小面积、简配版,外立面刷层涂料,公共空间窄得转不开身,阳台小得只能放个洗衣机。
但新规之后不一样了,就算是80平米以下的小户型,阳台也能有8平米上限,还按1/2算容积率,相当于白送4平米实用空间,这4平米能干啥?整个小书桌当书房,或者摆个折叠沙发当休闲区,比以前挤挤巴巴的强多了。
更贴心的是公共空间的调整。新规要求多高层住宅的底层架空层、风雨连廊得用作公共用途,还不算容积率,这对刚需小区来说太重要了,以前楼下要么是乱停车的,要么是堆杂物的,老人没地儿遛弯,孩子没处玩耍。
现在架空层能改成活动区,风雨连廊能挡雨,下雨天出门不用狼狈地打伞跑,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居住体验升级嘛。
还有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对刚需玩家也是个好消息,不少刚需预算有限,只能盯着老破小,但老破小没电梯、配套差,住起来糟心。
现在新规说了,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不用办复杂的规划审批,拆了重建加面积还能保留划拨性质,不用补土地出让金,以后市面上会多不少“加装电梯的老破小”,刚需花差不多的钱,就能住上更方便的房子,这不比硬凑钱买新房香?
但刚需玩家也别高兴太早,挑战也跟着来的,新规下新房品质升级了,开发商的成本肯定会涨点,说不定会把这部分成本加到房价里,就拿80平米的房子来说,要是每平米涨1000块,总房款就得多掏8万,对本来就紧巴巴的刚需预算来说,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个两难选择:要不要买那些“刚买没交付的次新房”,这些房子现在成了“旧规装备”,虽然价格可能会降点,但品质跟新规新房比差一截,你说纠结不纠结?
说句实在的:刚需选房别太贪心,“实用”永远是第一位的,别为了追求高品质把预算超太多。要是钱够,优先选新规下的小户型新房,尤其是靠近绿地、河边的,能蹭上全赠送阳台的福利,性价比高。
要是预算紧张,就多看看改造后的老破小,加装电梯后居住体验提升不少,价格还亲民,而且上海对新房价格有调控,不会涨得太离谱,不用慌慌张张地跟风买,找到自己预算内最适合的就行。
新规就是你的“品质红利副本”
跟刚需玩家不一样,改善玩家买房,追求的是“装备升级”,要的是更大的空间、更好的体验、更有面子的品质,这次上海新规,简直就是为改善玩家量身定做的“红利副本”,能拿到的福利太多了。
首先是赠送面积这块,改善玩家能赚不少,新规对阳台面积有两个限制,不超过户型面积10%,还不大于16平米,关键是按1/2算容积率。
就拿140平米的改善户型来说,以前阳台最大8平米,实际赠送4平米;现在能做到14平米阳台,赠送7平米,多出来的3平米,整个观景台或者休闲区,朋友来做客都有面儿。
要是房子靠绿地、河边,比如黄浦江江景房,阳台只要进深不超0.75米、宽度不超3米,还能全赠送,想想看,坐在全赠送的阳台上,看着江景喝喝茶,这不就是改善玩家想要的生活嘛,关键还不用为这部分面积掏钱,太值了。
然后是外立面,以前不少改善小区为了控成本,外立面用涂料混着点石材,住几年就褪色、渗水,现在新规说了,金属、干挂石材、陶板这些高品质饰面层不算容积率,开发商不用怕占面积,肯定愿意用更好的材料。
全干挂石材外立面,不仅看着高档,几十年都不会显旧,房子的保值能力也跟着涨,之前杭州有个小区,业主自己凑钱把涂料外墙改成铝板,就是因为高品质外立面太重要了,现在新规直接帮改善玩家省了这麻烦,交房就能用上好外立面。
公共空间的升级也特别对改善玩家的胃口,改善家庭大多有老人和孩子,对社区配套要求高,新规要求底层架空层、风雨连廊做公共用途,还得有3米净高,开发商能把这些地方改成图书馆、健身区、儿童游乐城堡。
以后老人在小区里就能下棋聊天,孩子在游乐区玩耍不用跑远,一家人的休闲需求都能满足,而且新规还鼓励人车分流、装智慧门禁,小区里没车乱蹿,安全性高,进门刷脸也方便,这些细节都能让居住体验上一个台阶。
说实话:改善玩家可得抓住这次新规的机会,早点入手合适的房子,选房的时候,优先找品牌开发商的新项目,他们执行力强,能把新规里的品质要求落实到位,不会偷工减料;再重点看看靠绿地、河边的项目,能拿到全赠送阳台的福利,居住体验和保值能力都更强。
别太纠结房价涨一点,品质升级带来的舒服劲儿,还有房子未来的价值,比那点涨价划算多了,毕竟改善就是为了住得更舒服。
二手房房东:你的“旧装备”该咋处理?
比起购房者,二手房房东这次更像遇到了“版本更新危机”,手里的二手房“旧设备”可能要贬值,得赶紧想办法破局,不然损失就大了,不同类型的二手房房东,面临的情况还不一样,得针对性应对。
最惨的是那些“刚买没交付的次新房房东”,两个月前花两三千万买的房子,本来想交房后要么自住要么转手赚点,结果新规一出来,房子成了“旧规装备”,跟新规新房比,赠送面积少,外立面材质差,公共空间也不行。
现在想卖吧,得降价8%-10%才有人要,2000万的房子就得亏160万-200万;想留着自住吧,看着别人住的新规新房,心里又不平衡,太难受了。
然后是“房龄10-15年的次新房房东”,日子也不好过,以前这些房子靠“房龄适中、价格比新房低”吸引买家,现在新规新房品质上来了,不少人宁愿多花点钱买新房,次新房的需求就少了。
想让房子好卖,就得花钱改造,重新刷外立面、优化阳台、改善公共设施,但改造得花不少钱,还不知道效果咋样,特别纠结。
最头疼的是“房龄超15年的老破小房东”,房子的“价值边缘化”越来越明显,老破小以前靠“地段好、价格低”还有人要,现在新规新房品质好,购房者宁愿多掏点钱买新房,也不愿买又老又破的。
虽然新规支持老破小改造,但加装电梯、优化配套,也改不了户型不合理、外立面陈旧的毛病,房子还是不值钱。要是房子没学区这些附加价值,以后可能都没人愿意买。
给二手房房东提个醒:别坐着等贬值,得主动想办法,刚买没交付的次新房,要是资金不紧张,就先拿着,交房后好好装修,弥补品质差距,以后慢慢卖,;要是缺钱,就早点降价出手,别等以后降得更多。
房龄10-15年的次新房,跟其他业主商量商量,一起凑钱改造小区,升级外立面、优化公共空间,房子竞争力上来了,才能卖个好价钱,老破小房东要是房子没学区,就赶紧卖,趁现在二手房市场还没彻底冷下来,别等以后砸手里,要是有学区,就等学区需求旺季再卖,靠学区优势多卖点钱。
这不是简单的“装备调整”,是“游戏规则升级”
要想在这次新规里不吃亏,得先弄明白新规的底层逻辑,它不是随便改改阳台、外立面,而是把“住好房”变成了新的游戏规则,既保证品质,又不让市场乱套。
从空间设计来看,新规是想让房子更实用,又不搞极端,限制阳台面积,不让开发商为了送面积设计奇形怪状的阳台,导致户型不好用;但也没卡太死,还能给购房者送点实用空间。
不让搞三个阳台,就是怕开发商为了送面积牺牲居住体验,比如客厅采光不好、卧室太小,这样的房子住着也不舒服。
建筑品质这块,新规用“激励”代替“强制”,特别聪明,以前开发商不用好外立面,是怕占面积影响户型,现在高品质饰面层不算容积率,开发商用得好材料还能吸引买家,肯定愿意干,这种方式比硬要求开发商用啥材料管用多了,能让品质真真正正提上来。
公共空间和配套的调整,全是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上海多雨多台风,风雨连廊能挡雨,架空层能当活动区,解决了实际居住的痛点,智慧门禁、人车分流这些,都是现在住房子最需要的,新规把这些纳入要求,就是让房子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还有设备板进深从0.6米放宽到2.5米,这事看着小,其实特别重要,以前工人装空调,0.6米的空间太窄,太危险了;现在2.5米宽,工人干活安全,以后换大空调外机也方便,这些细节能看出,新规是真的在为居住者考虑,不是走个过场。
别盯着“房价涨跌”,回归“住得舒服”的本质
这次上海新规,其实是把房产市场的“游戏规则”改了,以前买房看地段就行,现在得看“地段+品质”,品质不好的房子,再贵也可能贬值,不管是购房者还是房东,都得回归“住得舒服”这个本质,别被短期的涨跌晃了眼。
从市场趋势看,新房市场会越来越看重“品质溢价”,品质好的房子会更受欢迎,价格也稳;品质差的房子,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都会越来越难卖,二手房市场会分化得越来越厉害,品质好、房龄短的次新房还好卖,老破小要是没优势,就只能慢慢贬值。
购房者选房,别再想着“买了就能涨”,得看自己住得舒不舒服,房子有没有长期价值。刚需别死磕新房,改造后的老破小性价比高;改善就抓住新规红利,选品质好的新房,选的时候多关注外立面、公共空间、赠送面积这些新规里强调的点,这些都是以后房子保值的关键。
二手房房东也别抱侥幸心理,觉得房价能一直涨,得理性看待自己的房子,该降价就降价,该改造就改造,别等最后砸手里。
最后跟大家说句心里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次新规最棒的地方,就是让房产市场从“投机赚钱”回归到“好好住家”。
不管是买房还是卖房,都别太焦虑,跟着自己的需求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房子,住得舒服、踏实,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玩游戏的终极目标是开心,过日子的终极目标是舒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