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阳光城总部大楼,终究没能守住这家房企的最后体面。
历经四次流拍后,这栋曾见证阳光城“千亿风光”的江景地标,近日以13.1亿元成交——较首次21亿元的起拍价,硬生生打了6折。从2006年到2020年,阳光城用14年完成销售额从2亿元到2180亿元的“千倍跃迁”,年均增速超70%,2021年更是跻身世界500强;可短短几年后,它不仅因三年亏损数百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黯然退市,还要解决高额债务和保交付难题。
这场“行业明星”的折戟,藏着所有房企都该读懂的三大警示。
启示1:高杠杆是“火箭燃料”,也是“危险赌局”
阳光城的崛起,离不开“三高模式”的一路狂奔——疯狂加杠杆、扩规模、冲排名,2020年巅峰时期曾稳居行业TOP19。可“三道红线”一收紧,这把“火”瞬间烧向了自己。2021年三季度,公司扣非净利润直接亏损17.52亿元,同比跌超200%。融资受阻、销售遇冷,高负债的风险立刻暴露出来。
再看如今,能在行业稳住的企业早已把“降杠杆”刻进了DNA中。比如金茂,靠着“降短期、升长期,降境外、升境内”的操作,不仅外币债务占比从25%压到21%,低息贷款占比提至41%,净债务比去年还减少了近60亿元,债务资本比率直接降了23个百分点。说白了,靠杠杆冲规模的时代早已过去,能控制负债的才活得久。
启示2:现金流不是“家底”,而是“生命线”
很多人不知道,阳光城销售额冲顶时,账上现金只有60亿元,负债却高达2000多亿元。
目前,现金流吃紧仍是房企普遍面临的问题。CRIC的数据显示,50家样本房企2024年持有现金同比少了9.9%。
但会过日子的企业,早把现金流管出了花样:龙湖过去三年靠经营现金流压降负债,用经营性物业贷换信用债,有息负债直接减了400亿元,今年年底还打算再降200亿元,到时候境内信用债只剩68亿元,甚至能保持正向经营现金流。这一对比足够明显:现金流管不好,再大的盘子也会塌。
启示3:资产不是“压舱石”,流动性才是“救命钱”
阳光城不是没挣扎过,为了还债,它把总部大楼、优质项目甚至未开发土地都拿出来卖。可是,资产再优质,当遇到市场冷、自身债务爆雷,也不得不“折价甩卖”。就像这栋江景总部,四次流拍后,打了6折才终于成交。
这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别光盯着资产规模,得看这些资产能不能“变现”。要是手里全是流动性差的项目,遇到危机时想卖都卖不掉,只能眼睁睁看着债务压垮自己。
阳光城的资金链断裂不是偶然,而是行业粗放发展时代的一个缩影。如今,房地产行业早已告别“高杠杆、高增长”的野蛮时代,如何在控制负债的同时管好现金流,如何让资产既有质量又能变现,不仅是阳光城需要解决的难题,更是所有房企必须面对的生存考题。毕竟,能活下来的,从来都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稳的。
南方+记者 周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