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森轮船突然发了一则公告,核心内容很直接:中国交通运输部新规生效后,这家美国知名的船运公司表示会照章缴纳所有特别港务费,过程中不让客户多掏一分钱,运费不变,服务照常。
这个决定一出,既让中美贸易博弈下的供应链各方松了口气,也让外界看到了全球航运市场上的新变化。
一纸公告背后的商业算盘
美森轮船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笔精明的商业账。这家深耕中美航线百余年的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快”和“稳”。
相比动辄需要半个月以上的传统海运,美森的快航服务能将中国港口到美国西海岸的时间压缩到十几天,这对于追求时效的跨境电商和高价值货物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正因如此,客户愿意为这份稳定和高效支付溢价。如果此时美森将新增的港口费转嫁给客户,无疑会打破这份价格默契,客户很可能转投其他虽然慢但更便宜的航运公司,比如马士基或中远海运。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本就脆弱的背景下,失去一个客户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整条航线的利润。所以,美森选择自己先咬咬牙扛下成本,用短期的利润损失换取客户的长期忠诚度,这笔买卖,在他们看来显然划算。
中美港口费交锋的来龙去脉
要理解美森的无奈与智慧,就得先看清这场港口费大战的背景。这场风波始于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率先发难,宣布依据301调查结果,将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以及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加收每净吨50美元起的港口服务费,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逐步提高。
此举被普遍认为是针对中国蓬勃发展的造船业的精准打击。面对美国的出招,中国没有选择沉默。经过半年的审慎评估,中国交通运输部在10月10日发布公告,宣布自同一天起,对等反制,对美国相关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中方的反制范围界定得极为清晰,涵盖了美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资持股25%以上的企业所属船舶、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以及在美国建造的船舶。
收费标准同样采取分阶段递增的方式,从2025年10月14日的每净吨400元人民币,一路升至2028年的1120元。这场针尖对麦芒的对等反制,将中美贸易博弈从关税战场直接拉到了海运核心环节。
美森的“代价”与行业的涟漪
美森的“不涨价”承诺,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压力。根据测算,一艘5万净吨的美森货轮,单次停靠中国港口就需要额外支付2000万元人民币,而到2028年,这个数字将飙升至5600万元。
有分析指出,按全年5个航次的上限计算,美森在2025年可能需要为此多付出约2亿元人民币的成本,到2028年将增至5.6亿元。
这笔巨款无疑会严重侵蚀公司的利润。然而,美森的公告像一颗定心丸,让依赖其快航服务的广大外贸企业暂时免于成本飙升的焦虑。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商品。美森的举动,也为其他面临同样困境的跨国航运企业提供了一个应对范本。
大家都在观望,是选择跟随美森保住市场份额,还是选择涨价将压力传导下去。不过,一个潜在的问题是,美森的承诺能坚持多久?
随着费用逐年递增,叠加燃油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其他波动因素,这家美国巨头还能独自扛多久?这不仅是美森自己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贸易规则被不断重塑的今天,企业如同在风浪中航行的船只,既要看准方向,也要懂得适时调整船帆。
它暂时稳住了供应链的一环,但未来的航程依旧充满变数。美森的“不涨价”承诺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