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需求,投身绿色科技创新浪潮之中。
9月20日至21日,由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指导,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成功举办,诸多青年科创团队把绿色创新的好主意带上了科创赛场,以实际行动诠释对绿色未来的执着追求。
青春逐梦,绿色科创正当时
这场以“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青年绿色科创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4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412项作品,近8000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其中。
扬州职业技术大学的“碧水溶清”团队在本次大赛中收获了评委及诸多投资人的一致好评。这群青年聚焦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耗时两年多研发出一种基于炭菌协同的多孔材质生态净水球,夺得了本届大赛金奖。
“我们研发的球体可以高效吸附污染物,并通过定向富集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降解,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团队成员胡欣瑜告诉记者,这不但能高效利用建筑固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还能在生命周期末粉化为无毒产物,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闭环。
一个项目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微生物的高效富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实验室里时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这让我一度很失落。好在我们的团队没有放弃,通过7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胡欣瑜坦言。
这群年轻人凭借着对科创的热情,过关斩将,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目前我们收到了不少投资意向,也已经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成立公司。”胡欣瑜告诉记者,团队正在研发适合治理黑臭、重金属污染等其他不同类型水体的产品,“绿色科创的脚步不会停止,希望能不断努力,为绿色发展尽绵薄之力。”
在这场比赛里,这样的青年队伍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却因为共同的绿色目标走到了一起。
北京林业大学“锁鲜卫士”团队,凭着在保鲜技术领域的精深钻研,在本届大赛上赢得瞩目。
“中国是全球果蔬农产品生产的头号大国,也是果蔬等生鲜物流运输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在果蔬的经营过程中,果蔬贮藏保鲜不当导致的损耗率高达30?0%。尤其是浆果类水果,由于成熟快、易受损等特点,保鲜期非常短,容易变质。”“锁鲜卫士”项目负责人张锦霖介绍,“我们开发的多功能智慧垫片,能够延长浆果的保鲜期,减少我国浆果浪费量。”
团队成员崔子涵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纳米包埋技术和非对称膜层层制备技术,将二氧化碳释放材料嵌入内置式垫片中,形成新的内置式自响应主动气调技术,有效延长了浆果的保鲜期。
青年们的绿色好主意,正改变着我们的未来生活。
赛事升级,搭建创新新平台
为给青年学子提供更加优质创新平台,这场聚焦绿色科创的比赛在首届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
第二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岳攀介绍,本届比赛的主题更加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生态文明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取得实效,围绕乡村振兴与绿色生态链、节约粮食与大健康、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美好生活等五方面详细设置大赛赛道,旨在让赛事设置更加贴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
据悉,大赛的每个赛道均由该研究领域的科研院所或学会承办,实现了参赛作品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科创项目要从实际中来、要带着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并能够真正落地。”本届大赛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赛道评审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颖在比赛中见证了很多高质量的青年科创成果,在她看来,青年科创项目最重要的评审标准之一,就是要接地气,不但要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科创项目,更要具备进入市场、服务绿色发展的潜能。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记者在颁奖大会现场看到,为持续关心关注青年科创团队发展,大赛组委会现场为20位企业领导及投资人颁发了“绿色科技创新导师”聘书。这些绿创导师将持续为青年团队提供创新创业辅导。
“我们期待大赛更多成果走向市场,专门为青年团队邀请了投资机构、孵化器、创业导师等开展‘资源对接会’,并将为优质团队和项目提供持续跟踪帮扶,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果丰硕,青春智慧闪光芒
经过激烈角逐,第二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最终评选出金、银、铜奖169项,其中金奖作品16件、银奖57件、铜奖96件。此外,还评选出了2项“绿创直通车项目”和20项“绿创蓓蕾项目”,这些优秀成果将进入绿色孵化通道,获得持续发展支持。
在颁奖大会的“绿创未来Show”展演环节,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蚊剂启武——新型绿色长效岗松精油驱蚊产品中国领跑者》、青岛大学的《云碳e联——数字碳账户新范式探索者》、广东海洋大学的《以种适地——盐碱地上再造新粮仓》等6支获奖团队分别对创新项目进行了成果展示,生动呈现着青年绿色科创的活力。
山东农业大学的青年团队聚焦室内装饰材料甲醛问题和农业剩余物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两大痛点,研发出的一种耐候型粉体蛋白胶黏剂,在展演中吸引了诸多投资人的目光。
“我们的产品是以棉籽榨油剩余物棉粕为主要原料,采用‘棉籽蛋白改性活化技术’‘棉籽蛋白交联增强技术’‘胶黏剂合成智能控制技术’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了蛋白胶形态和耐候性的双重突破。”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团队成员刘琰介绍,“我们的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具、复合木地板等领域,解决居室装修甲醛污染问题。”
年轻人的科创好主意,能应用在绿色生活的多种场景,在颁奖大会活动现场的优秀作品专题展区,一个摆满啤酒的展位吸引了诸多参观者驻足。
湖南农业大学“零醇π动力”团队带来的绿色健康零醇啤酒创新项目,在无醇啤酒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项目负责人、湖南农业大学学生杨振鹏在日常的学习实验中发现,传统物理脱醇法处理,不仅导致乙醇含量难以精准控制,还会造成酒精蒸汽直接丢弃,使风味香气物质损失率超60%,同时麦汁异味物质残留量超0.2mg/L,会让无醇啤酒陷入“健康却不好喝”的尴尬境地。
当传统酒业的痛点遇上一群埋头苦干的青年,一个困扰行业的难题被攻克。他们以“传质-反应耦合 无醇酵母”为核心突破口,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破解了“脱醇即失味”行业难题。
杨振鹏介绍,目前他们的技术成果已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跨越,成立了湖南澎铭清酿酒业有限公司,并与多家酒厂达成了合作意向。
这些敢闯敢拼的青年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也为绿色科技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林业大学“锁鲜卫士”团队,凭着在保鲜技术领域的精深钻研,在本届大赛上赢得瞩目。为给青年学子提供更加优质创新平台,这场聚焦绿色科创的比赛在首届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湖南农业大学“零醇π动力”团队带来的绿色健康零醇啤酒创新项目,在无醇啤酒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