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客说
今年业绩第一的主动权益基金永赢科技智选混合,竟然于本周市场大跌之日“松绑” 了!
单日限购从 1 万提到了 100 万。
依据近期走势,这只基金大概率还是重仓通信、电子等科技方向。
科技前期涨得猛,最近不少人想止盈,加上市场不确定性发酵,近期警惕板块短期风险、小心风格切换的声音也明显增多。
而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偏在这节骨眼放松限购,基金经理任桀也随之发观点看多,其实挺容易被误解的。
今天也借这事和大家讨论一下:公募基金要不要把 【限购】和 【观点】绑在一起?
而投资者又该如何避免陷入思维惯性被误导?
在波动之际放松限购,什么意思?
本周,永赢科技智选基金经理任桀于13号下午发文解释了放宽限购的原因:
可以简单概括为短期市场波动大,但他们依然看好中国优质科技资产的长期价值,所以才松了限购。
倒不是质疑这个说法,但大家觉得这真是全部的原因吗?
基金经理发表后市观点当然没错~
但是没记错的话这只基金在一个月前,才把单日限购卡到 1 万。
如果按现在这个 “长期看好” 的口径,难不成那时候,他们还没那么长期看好这些资产?
显然不合理。
接下来不如抛开这些 “上价值” 的话,抽丝剥茧看看限购的本质。
其实基金公告里说得很明白:限购主要是为了保护持有人利益、维持基金稳定,而非后市看好与否。
简单梳理一下其中的基本逻辑:
当短期资金快速流入,为维持策略稳定性,基金或许会收紧限购;
当短期波动大、市场热度降了钱流得慢了,或许放松限购,要么是应对赎回压力,要么是回归正常推广。
至于为啥不建议公募把限购和市场观点放一起讨论?
一来没有机构能次次看准趋势,二来防止部分投资者被带偏,养成被动 “择时” 的危险惯性。
让限购回归本质,不要上价值
就如我们上文所说,基金限购更多是风控操作。
核心是保护基金生态环境,而非为市场观点和投资建议打配合。
而且当限购过多和后市观点/投资建议绑定,或许会形成一种危险的惯性。
一是基金限购原因真的挺多的,规模太大、策略装不下、要管流动性等等。
要是基金经理总在限购后解读市场,小白投资者会不会简单归因?
限购收紧 = 危险,放宽 = 看好。
而这种惯性理解形成后,会不会引发集中赎回或抢购?这都是未知且可能存在的隐患。
二是公募和基金经理能保证次次准确吗?
毕竟再牛的投资人,也很难持续精准预判市场。
真养成 “限购 = 观点” 的习惯,一旦判断错,公募伤信誉,投资者伤钱。
以及这种惯性下,也可能会让公募每一次常规的限购操作被过度解读,反而束缚手脚。
所以不如还是让限购回归本职:完全为基金生态的平稳运行服务,不要上那多的价值!
至于市场观点,公募和基金经理通过透明、正式的渠道说就行,没必要非和限购绑一块儿。
要是基金公司实在看好某类资产的长期价值,不惧高位波动;
那不如直接这个位置再自购一笔多有底气?不比放宽限购实在吗。
而作为投资者,我们应更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策略稳不稳,基金经理靠不靠谱?
同时,避免过度解读基金短期的常规运营操作,洞察其本质,再做出对自己最负责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