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围绕国家使命和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地发挥政府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集中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
2.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人才制度体系,关键是要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视角下,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激励保障、使用管理等制度内容
3.坚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团队、成果产业化”一体化部署,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势,推动人才集聚、科学研究与基地平台建设协调发展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这其中,人才是关键因素。202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提到,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近日,成都市围绕吸引聚集人才,出台十条措施,包括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大力引育顶尖人才及团队等内容。
如何深刻把握“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意义?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人才评价体系等的构建来更好支持原创性的基础科技攻关?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人才培养的平台?本期《锦观智库》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学明。
锦观智库: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何将“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如此突出的战略位置?如何评价我国目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优势与短板?
李学明:加强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关键环节,共同构成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攻关的源头活水,科技攻关是基础研究的应用转化。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塑造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内容,有助于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现高点跨越,带动整体引进,促进人才结构布局实行战略优化调整,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型举国体制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最大优势。近年来,我国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围绕国家使命和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地发挥政府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凝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攻克重大科技难题,集中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很多重大突破。
我国人才总量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匮乏,不同区域、产业、行业和所有制人才发展水平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对人才数量和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失衡,“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二是能力需求错配,毕业生入职后还需再培训,个体职业发展受阻。三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从0到1”的原始创新,缺乏原创性、基础性和领导性的成果和贡献。
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培养政策
锦观智库: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加强资源配置、人才评价体系以及科研组织模式等领域,更好支持周期长、高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和原创性科技攻关?
李学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积极探索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人才制度体系,关键是要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视角下,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激励保障、使用管理等制度内容,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政策,有效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结构矛盾,构建适应科技创新和匹配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立足人才培养和发展需求推进学科建设。探索推进高校分类评估,建立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额增长、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分类发展项目支持相挂钩的资源配置机制,激励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和高精尖学科建设评价中,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引导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突出育人导向。围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找准招生计划“小切口”,撬动高等教育发展“大提升”。
二是构建产教融合自主培养关键核心领域人才机制。聚焦破解人才培养能力需求错配难题,创新推出“大线出题、院校答题”关键核心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在“真需求”“真问题”中培养人才。创新高技能人才“三同步”培养模式,支持领域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通力合作,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术兴趣、选择主攻方向、发展学术特长。
三是不断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将最新前沿成果融入课程,快速迭代、自成体系,通过“研讨—验证—研讨”方式积极互动。授课以在学院集中为主,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研修高校已开设的优秀课程。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定导师,可提出将校外优秀专家作为导师的需求。学生用于学位申请的创新成果可以为论文、专利,重点关注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
四是加强培养平台建设以夯实技能培养能力。创新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试点企业,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高标准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加强远程职业培训平台建设,积极开发优质线上技能培训课程资源,面向技能人才持续提供线上职业培训服务。
五是构建适应科技创新和匹配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科技创新发展,匹配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人才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人才培养学科结构。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适当调增理工农医类学科数量和招生规模,引导学生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专业选择。
打造科技攻关的全局性、基础性、制度性支撑
锦观智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如何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创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和新型领域的人才培养?
李学明:一是加快实现人才评用一体化改革,释放人才科技创新“生产力”。探索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与人才发展阶段、工作行政和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支持开展科技人才评价试点,推动新一轮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升级。探索下放人才计划认定自主权和机构选聘人才自主权,在人才选聘上有充分的自主权,对人才进行长周期评估,在评估周期内给予稳定科研经费支持,让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自由探索。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发挥市场作用“以赛代评”。探索更具竞争力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加快人才市场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二是构建全方位全链条支撑保障体系,支持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健全人才与科技融合贯通的全链条人才使用支撑体系,支持相关科研团队从“接单模式”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团队建立与有组织科研配套的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将优化科研项目组织模式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坚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团队、成果产业化”一体化部署,充分发挥国家和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势,推动人才集聚、科学研究与基地平台建设协调发展。
三是不断探索创新资源联动合作机制,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聚焦“高效协同、一体贯通”提升合力,探索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支持成立多家由“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不断打造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战斗主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推动诞生和转化一批原创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成果。
四是优化完善科研管理方式,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研究。探索优化科研管理方式,完善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管理举措,强化“选人而非选项目”,实施长期稳定支持和长周期评价等举措,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完善前沿技术布局选题机制,针对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边论证、边完善”的多轮遴选机制。充分考虑项目的创新性和成长潜力,鼓励创新、允许试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支持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研究。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沈妍辉对此文亦有贡献。)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