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创下一年规模暴涨千亿的兴业基金,突然换帅了!
10月17日的公告一出来,业内都在猜新任董事长能接好这个摊子吗?
毕竟刘宗治连公募经验都没有,全靠在兴业银行摸爬滚打出来的投行履历走马上任。
要知道现在公募费率改革正打得火热,他家92%的钱都砸在受冲击最大的固收类产品上。
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到底该往哪儿烧?
没干过公募,却是投行“老炮儿”?
不少人看到刘宗治的履历都犯嘀咕。
51岁的年纪,干了几十年全在兴业银行总行打转,从投行部助理做到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确实是个懂债券承销、并购融资的行家。
兴业银行上半年能拿下近4335亿非金融企业债承销规模(市场第二),少不了他这类人的功劳。
但问题来了,银行投行和公募基金根本不是一回事。
投行是帮企业发债融资,公募是帮普通人管钱理财,逻辑差着十万八千里。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是优势,他手里的投行资源,说不定能帮兴业基金搞出更有特色的“固收+”产品。
毕竟兴业银行本身就是债券市场的大户,这点别家比不了。
更关键的是,今年兴业基金不光换了董事长,7月原副总转任督察长抓合规,9月又挖来兴银理财前权益投资负责人当总助。
这波人事调整看得出来,不是随便换个人,而是在搭一个“稳健+创新”的班子。
千亿规模全靠固收撑着?
说兴业基金是“固收狂魔”一点不夸张。
现在4540亿的管理规模里,债券和货币基金就占了4185亿,比去年底光这两项就多了930亿。
对比之下,交银施罗德、浦银安盛这些同类银行系基金,今年规模还在跌,兴业这增长确实亮眼。
但光鲜数据背后全是隐忧。
高收益的权益类产品少得可怜,42只今年回报超20%的基金里,9只是“迷你基”,规模还不足5000万,只有6只规模过10亿。
反倒是16只百亿级大基金,收益大多在1%左右徘徊,还有3只亏了钱。
更要命的是费率改革撞枪口上了。
新规把货币基金销售服务费压到0.15%以下,债券基金上限0.2%,兴业手里超4000亿的固收规模,每年光服务费就得少赚一大笔。
而且现在短债基金7天免赎回费的规矩没了,机构客户可能全跑了,这对高度依赖固收的兴业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
投行经验能当“救兵”吗?
业内对刘宗治的上任,看法分成了两派。
乐观的人说,他的投行经验刚好能派上用场。现在债券ETF、“固收+”都是风口,中金公司就建议基金公司往细分债ETF方向发力。
刘宗治在债券承销圈的人脉和资源,说不定能帮兴业抢先布局这类新产品,把费率改革的损失补回来。
但质疑声也不小,权益短板怎么补?蒲延杰虽然来了,但兴业80%的基金都靠兴业银行代销,银行渠道天生更爱推稳健的固收产品,权益基金想卖动太难。
而且刘宗治没做过公募投资,能不能管好投研团队、平衡好规模和收益,都是未知数。
不过有个数据值得注意,兴业基金的固收产品最近十年、五年、三年的超额收益都名列前茅,权益产品最近三年也冲进了市场前30%。
这说明不是没能力,而是没发力。
要是刘宗治能把银行的投行资源和基金的投研能力结合起来,搞出既能控制风险又有收益的特色产品,说不定真能打破“固收依赖症”。
结语
兴业基金这步换帅棋,说到底是在“守成”和“破局”之间找平衡。
刘宗治的投行背景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打通银行与基金的资源壁垒,搞出差异化优势。
用不好,可能还是在固收的舒适区里打转。
费率改革的压力、产品结构的短板,都是摆在新班子面前的硬骨头。
但换个角度想,能在一年里把规模做涨千亿,说明兴业基金的底子不差。
接下来就看这位投行大佬,能不能带着团队在合规的底线之上,走出一条“固收打底、权益突围”的新路。
毕竟对投资者来说,不管是谁当董事长,能赚到钱的基金才是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