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出面表示,如果中国在稀土管制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中美之间的关税休战期就可以延长。然而,紧接着,贸易代表格里尔则发出了警告,若谈判无果,100%的关税可能会提前加征。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他们想通过延长关税暂停期这个自己同样需要的“筹码”,来换取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让步。大家还记得特朗普在四月初时威胁加征关税吗?不到半个月,美债、美元、美股等市场就大幅下跌,华尔街一片惨淡。结果特朗普迅速改变立场,提出重新回到谈判桌。这一事件表明,关税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打击对方,也会影响自身。 眼看选举临近,如果关税暂停期终止,美国国内物价、企业成本等问题将直接影响选民的决策。延长关税暂停期,是美国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安抚选民情绪的一种“必然选择”,而非随意提出的“恩赐”。 然而,贝森特将这个“必需品”包装成了谈判的筹码,试图通过它来换取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让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空手套白狼”的策略。一边要求中国做出妥协,一边却不断对华施压,实施限制措施。这种做法,正如我国外交部所言:“一边谈判,一边威胁恐吓,出台新措施,这不是与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先解决自己问题,再来谈判。 说到中国在这一局中的筹码——稀土,它可不是普通商品。稀土在现代工业中,特别是在尖端科技和国防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举几个例子,美国的F-35战斗机就需要大量稀土永磁材料用于雷达、电子战系统和发动机。没有这些材料,F-35的生产线就会停摆。同样,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制导系统也离不开稀土。去年,美国国防部进行的内部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一旦中国停止供应稀土六个月,洛克希德·马丁的战机交付量就会减少三分之一。 更麻烦的是,美国虽然有稀土矿,但却几乎没有完整的加工和提纯产业链。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稀土氧化物都必须依赖中国。美国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军方的需求。想要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美国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入,至少五年的时间,还要解决环保、技术人才等一系列难题。 因此,关税问题虽然是经济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市场、财政政策和供应链来化解,但稀土问题却是战略问题。短期内,没有稀土,就是真的没有替代品。贝森特试图用一个“延期”作为交换条件,来换取中国的稀土让步,这种交换完全不对等。中国有战略性资源,而美国只是一个战术性的时间筹码,这笔交易注定无法达成。 更重要的是,美国为何不提撤销对华制裁?因为那些制裁,尤其是“50%穿透规则”,是特朗普政府用来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杀手锏”。这一规则不仅会限制中国企业,如华为,还会连带其控股超过50%的所有关联公司,形成一张巨大的封锁网络,直接影响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的发展。美国的目标是通过切断技术、设备和软件供应,来延缓中国的高科技进步。 但实际上,美国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全球化的供应链紧密相连。如果中国决定用“药品”这张牌,美国的制药业将面临严重问题。美国约88%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其中41%来自中国。这意味着美国的抗生素、降压药、癌症药物等大量基础药物都依赖中国的原料供应。如果中国决定停止供应,这将导致美国部分药品短缺,价格暴涨,影响到每个美国家庭的药箱。这种影响,远比关税问题更加敏感和严重。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通过稀土、关键化工原料等基础资源,掌控着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而美国则试图通过技术、专利、金融和高端设备来主导全球价值链。苹果和特斯拉等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悄悄地签下了未来数年的稀土供应合同。 最终,美国面临的不是是否能“过关”的问题,而是一道必须做出的选择题。是继续幻想通过制裁逼迫中国屈服,最终导致自身产业停滞,还是选择正视现实,回到平等的谈判桌,寻求一种长期的共存之道?中国的立场已经明确:稀土这张牌并不是不能卖,而是要确保世界明白,公平的交易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美国若想通过一张随时可能失效的“关税延期”支票,来换取中国的战略资源,让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